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移谋

  摘要:基础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医学科学的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推动作用。文章就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研究生应尽的职责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029-02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家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备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肿瘤、内分泌与心血管疾病、新发与再现感染性疾病明显增多。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加强防控迫在眉睫。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自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医药学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一名合格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在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以德服人
  良好的品德是研究生导师人格力量的体现。导师应做到:①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品行;②治学严谨,具有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③胸怀宽广,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在做人方面受益,在科学研究中求真,培养良好的科研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学术情操,做到学术诚信。
  (二)以能塑人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应在学术与科研技能方面起示范作用。导师应有较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指导研究生学习业务和科学研究;导师应有高水平的论文写作及对外交流能力,才能有丰富的科研产出和广阔的科研视野;导师应有良好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才能维持科研团队的稳定,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导师要在科研上多投入,多出高水平、创新性和开拓性成果,从而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生培养拓展更大的空间和搭建更高的平台。
  (三)以情感人
  清代诗人罗振玉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对老师要像父亲一样恭敬,同样也告诉老师,对学生要像对自己儿女一样尽心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情感上付出,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在科研工作中对研究生培养的职责
  (一)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生导师要明确研究方向,因为其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性。研究方向是导师或团队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持之以恒逐步积累形成的,是在成功与失败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探索性研究领域,而不是为单纯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选择正确与否可直接影响研究者成果的产出。
  (二)注重学科建设
  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没有一定水平的学科,任何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难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高质量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学科建设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使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结合的关键因素。
  (三)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注重创新。导师应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积极促进其创新能力的释放;导师应为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①导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方法与能力潜移默化感染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与阅读大量专业文献,使其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②导师应在教育理念、制度保障、激励政策和学术氛围等方面推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升其培养质量,增加竞争力;③在实验方法方面,导师应鼓励学生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通过搭建平台,丰富科研载体,营造科研氛围,有效激励和引导研究生实验方法的创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④在选题方面,导师应及时跟踪和把握本研究领域的新进展,用创新的激情去影响研究生,激发研究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使研究生选择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先进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科学研究具有整体协调性,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有,很大程度上需要导师逐步培养。如果研究生缺乏合作与交流能力,就难以完成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因此,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三、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
  1.选课与查阅文献。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研究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是学位课程的学习。导师应尽早参与研究生的选课工作,重点确定选修课:一方面,紧密围绕研究生阶段开展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选课;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学位课程学习期间,导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比对、归纳与总结。研究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大量查阅文献(至少100篇国内外文献),导师应指导研究生翻译10—15篇重要的英文文献。
  2.选题与实验设计。正确的科研选题与严密的实验设计是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前提与基础。研究生应了解本学科领域科研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与存在的问题。所选的学位论文科研方向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實用性。
  3.开题。开题是对研究生开展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审查,是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预期结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立项依据、实验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等方面。开题报告需要充分的立项依据、明确的实验目的、清晰的技术路线和一定的创新性,结合本学科的实验条件,论证其可行性。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培养研究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是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的主要阶段。因此,导师应做到:①实地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各种误差能否有效控制,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②对于新的实验方法,导师应与研究生一起学习,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与原理,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判与分析;③建立定期汇报与讨论制度,特别是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应实事求是与研究生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方法,重复试验,防止出现数据失真与剽窃他人数据等不端学术行为;④定期检查研究生对实验结果的原始数据记录,加强实验数据监控。
  5.学位论文撰写与论文发表。研究生学习期间需完成研究工作,进行学位论文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并撰写与发表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修改、审查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导师应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审阅,重点审查论文设计的构思与研究内容是否相符;②要审查全文设计是否合理、内容层次是否清楚、结果是否翔实、讨论分析是否准确、结论提炼是否精确等问题;③要审查图表设计是否规范,图示图表的标题和说明以及表达方式是否正确、科学等;④要审查行文是否流畅、标题层次是否清楚以及文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
  6.答辩。答辩是研究生汇报3年的研究工作,展示工作能力与科研水平及英语水平的机会,必须充分准备。导师应在答辩前对研究生汇报的内容、PPT的制作等进行指导,对答辩的技巧及回答问题的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生需要熟悉答辩的内容与时间分配,准备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汇报,取得满意的效果。答辩时应注意简明扼要、掌握好时间,要做到:①熟悉答辩内容,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答辩;②仪容整洁,举止自然,姿态端正;③沉着冷静,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④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清楚,语言流畅,声音大小要适中,富有感染力。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医学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罗赟星,仝洁,韩海姣.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9):54-56.
  [2]孟立科,单婵,张小龙,等.探索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6,(21):121-123.
  [3]张巍.做合格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8-50.
  [4]刘国瑜.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的结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4-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2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