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地质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琛岳 郑琦 周建波

  摘要:《中国地质学》是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典型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地质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分析地质图件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中国地质学;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379-02
   《中国地质学》是为地质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中国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2]。学科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中国主要造山带和板块为单位,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2]。它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尤其是《中国地质学》的实验课尤为突出,课程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绘制区域地质图,学会小比例尺地质图的读图步骤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图、读图、绘图,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和分析地质图件能力。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化,当前《中国地质学》实验课教学效果还具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1.在实验课目的与要点的讲授中,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现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学生学习不深入,不求甚解,思索积极性不高,探究问题意识薄弱。编写实习报告时,大部分同学往往就是将理论课件上的地质背景、出露地层、构造运动等抄写一遍,有的甚至是突击完成,这样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地质背景背后所蕴藏的构造事件,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地质学》实验课教学尚未完全摆脱或者更大程度依赖于课堂讲授和传统的知识灌输,从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程度、学生学习自主度、实验课和实验内容设置以及考核等方面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二、“对分课堂”模式的建立与思考
  现今大学教育致力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学是一个教师讲授、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国内众多学者已开始思考并实践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如翻转课堂法,微课、慕课、研讨式教学和对分课堂等,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与推广的主要方向。
  “对分课堂”又称为PAD模式,是张学新[3]提出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研究热点之一。其核心理念就是将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该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助地位,逐渐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该模式一经提出后,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迅速引发很多教学实践,并在不同学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4-5]。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地质学》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表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要求。
  三、改革措施与实施
  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实施“对分课堂”的思路,提出《中国地质学》实验课程“对分课堂”模式创新实施框架(如下图),使流程既能够与现有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水平,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設与发展。
  利用分课堂模式建立一套闭环控制系统(如上图),每周一次课,首周两小节,次周6小节。循环进行。
  1.教师讲授阶段。首先教师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习方法与规则的介绍、整个课程的考核比例组成、小组的组成等相关事项。之后,布置学生需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如1∶100万太原幅-北京幅实验课,需要了解华北板块主要地质特征以及地质演化历史,选定构造、地层出露典型区,绘制1∶100万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读图报告。每一个小组的侧重点不一样,选择的研究区也不尽相同,必须认真准备,小组讨论选取重点研究区域,完成各类图件,制作展示PPT。明确告诉小组同学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思考的方向和需要突出的地质内容。
  2.内化吸收阶段。在教师讲授之后的一周时间内,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对区域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进行消化吸收,绘制相关地质图件,完成个人作业和小组汇报材料。
  3.展示与讨论阶段。第二次课教师开始时回顾重要概念,表述个人观点,抛出存疑问题,启发学生或小组间互相交流。然后,请每一个小组指定一人汇报,展示成果、发现以及对相关地质问题的思考。大约10分钟左右展示完毕,请班里其他小组同学提问,就存在的不同或异议进行提问。通过启发、分析、讨论,老师进行提炼和总结以及继续提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预期效果与展望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得到基于地学传统教学资源的“对分课堂”模型,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努力为地质学实验课教学实践提供操作的可行性,对“对分课堂”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依据,也为全国地质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纪舜,邓平,肖藜薇.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J].地学前缘,2004,11(3):1-7.
  [2]葛肖虹,马文璞,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展望[J].中国地质,2013,40(1):61-73.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5]王芳,王瑞金,冯莉媚,吕明.高校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48-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2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