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五步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婉霞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先不怕文言文,并喜欢上文言文,所以,教学设计重点在“趣”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司马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结合单元主题和课后习题,确定了教学目标后,设计了读、解、演、背、延五大板块。
   1.读:“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首先,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应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其次,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词,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理解。第三是有节奏读。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好节奏。只有划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读还要有层次,大体分三个层次:初读,读准读通,有板有眼;悟读,有滋有味,读出文意;诵读(即背读),有声有色,读出文境。
   2.解:“解”就是理解意思。在学生读通文章,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我们要教会学生方法,例如可以看注释、看图画、借助动作理解等方法。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其他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3.演:“演”是对理解的加深,也是为后一步“背”服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讲故事或演故事,使学生加深理解,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司马光》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在词语旁边画上动作,让学生动一动,活跃气氛。
   4.背:背诵课文,是每一篇文言文都必要的。学生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的寓意或道理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习得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这些方法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手段让孩子更快地背下来。例如在“登”“去”“持”等动词旁边加上了动作的简笔画,并且让学生也一起做,在熟读成诵环节中,我们不断做减法,由原来的图文结合,慢慢地减少,最后到只有简笔画,学生也感到非常有趣,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就把文章背诵下来了。
   5.延:“延”就是拓展延伸。随着现在大阅读的推进,很多老师都会重视在课堂上推进课外的阅读,实施1+X模式。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这段话传达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
   群文阅读为基于语文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1+X”提供了极具参考價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温儒敏先生的讲话中,“1”就是一篇课文,“X”就是课外文章。古文也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我们在阅读好“1”的同时,得选好“X”。“1”可以是一组群文中的某个文本,可以是自成体系的某个阅读课程中的一个议题,可以是统编教材中某个单元的主题。我们古文就把“1”确定为文本。“X”可以是有关这方面主题的,也可以是某个训练点的。
   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我们还是在趣味性多下功夫,让孩子喜欢上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时,“X”可以是多方面的,除了内容上,也可以是在文言文与现代语言区别上发掘其他篇目。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