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诗歌资源培养学生想象力摭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语文教學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资源,引导学生发展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围绕修辞、填补空白,斟酌词句的用法,感受意象并进行重新组合,体会景物描写,感受其中的情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的韵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想象力;修辞手法;斟酌;词句;意象;景物;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5-0052-02
  想象是人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节下,在头脑中将已有的表象组合改造后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想象力的激发下更好地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想象力。诗歌作品往往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抓住修辞,填补空白
   学者康德认为,想象力需要依靠夸张、比喻、荒诞等手法,这些手法都摆脱了经验的束缚。而诗歌也常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抓住其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围绕诗歌中的修辞语句展开想象,培养想象力。
   例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抓住诗中的句子展开想象,尝试填补其中的空白。首先,教师鼓励学生深情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认为:“从这个句子中能看出瀑布很高,而且气势宏大,好像银河一般。”接着,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其他物象,并鼓励学生针对这些物象展开想象,说说用什么来比喻更合适。比如,教师让学生将“小溪”作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的手法进行创作。有学生说:“小溪蜿蜒十八弯,好像愁肠有九曲。”该学生将“小溪”比喻成“愁肠”,展现出小溪的细长、拐弯多,基本上能展现出小溪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还给学生提供了“大海、天空”等物象,鼓励学生对其展开想象,加以比喻。
   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修辞句后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物象,让学生围绕这些物象进行修辞创作,创作出带有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学习修辞手法,更能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二、仔细研读,斟酌词句
   很多优秀诗歌都是作者仔细斟酌词句后锤炼而成的。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研读,挖掘诗歌中的词句进行斟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关键词句,并围绕其进行鉴赏,展开意义建构,进而理解作品的主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先展开整体思考,说说自己认为其中哪一句更好,然后围绕这些词句展开思考,说说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从多角度挖掘词句的妙处。
   例如,教学《绝句四首·其三》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体会诗中的词句,并展开想象,将诗想象成一幅图画,呈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诗,并鼓励学生说说作者为何用“含”这个词。学生说道:“‘含’字让人感觉作者是在家中看到这一风景的,透过窗子,能看到窗外白雪皑皑,这样美丽的风景就好像嵌在窗子里的一幅画。”还有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含’表现出包含的意思,‘千秋雪’本来应该是十分壮阔的自然景观,但是作者却通过窗子将其一览无余,从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气魄。”可见,学生从客观和主观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诗中的词句展开斟酌,体会到了文辞之巧妙。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出的绚丽图画。
   学者保罗·利科认为,阅读是一种经历的碰撞,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常常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展开想象,说说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样,能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起到培养再造想象力的作用。
   三、依托意象,再度组合
   意象是诗人为了展现自己隐含的内心世界,将所思所想投射到所选择的事物中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意象本身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诗歌中的意象,鼓励学生进行排列重组,并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意象在自己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其中的关键意象,融入意境,唤醒学生的再造意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山行》这首诗中展现了不少的意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歌时,可以先鼓励学生将其中的意象找出来,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一下这些意象的画面,并将它们重新组合叠加,想想这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说道:“寒山上有石径、人家、枫林、霜叶,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教师又鼓励学生思考:“这些意象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说道:“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适合隐居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景很美,而且很幽静,但又不是完全脱离人间,因为在白云深处能看到人家。”教师又问:“看到这样的风景,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说道,“我整个人仿佛都安静下来了,想要停下来多看一看这唯美的景色。我明白了作者所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然后将这些意象在脑海中转换成一幅幅画面。接着,让学生将这些画面叠加组合起来,再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想象,进而进入意象,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感悟景物,生发情感
   很多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想象,说说作者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试着抒发一下作者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和感悟,就会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使阅读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楓桥夜泊》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虽然诗歌并没有清楚地展现情感,但实际上却将情感融合在景物描写中。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诵读诗歌后展开想象,说说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说道:“乌鸦鸣叫、寒气漫天,这应该是十分清冷的场景。枫树虽然很美,但是配上星星点点的渔火却让人无法安眠。”教师问道:“在这样清冷的环境下,为何作者睡不着觉呢?”学生说:“或许作者在听到钟声后想起自己的家,希望能快点回到自己的家中,这里面隐藏着作者思归的情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景物特点,学生能够挖掘出隐藏其中的情感因素,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学者萨特认为,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是更为深刻的存在,一般来说作品是不会直接将其展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再造想象的方式深入诗歌内部,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深厚情感。
   诗人樊发稼认为,诗歌天然和儿童有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歌的品质。因此,利用诗歌展开教学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共鸣,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资源,引导学生从直接想象发展到间接想象,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合理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变得更为丰富。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品味诗歌的特点,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梦菁.小学诗歌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曾敏丽.浅谈诗歌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2014(04).
  [3]武银华.展开想象之翅 品读诗歌之境——谈想象力培养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意义[J].语文教学之友,2010(12).
  [4]毛欣.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谈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0(13).
  [5]李丽芳.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02).
   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tap poetry resourc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imagination. Teacher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make them taste the charm of poetry better by focusing on rhetoric, filling in blanks, considering the usag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feeling images and recombining them, experiencing scenery description and feeling emotion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etry; imagination; rhetoric; discretion; words and sentences; image; scenery; emo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6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