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课直播的那些事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芹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是那个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一直为你闻鸡起舞,也为你披星戴月……
  开场白的尴尬
  “嗨,同学们好,我是大朱老师,听得见大朱老师的声音,瞧得到大朱老师的面孔,看得清大朱老师的课件,就请来一波666……”我坐在靠近窗口的桌前,开始了语文直播课。
  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星期的语文直播课,对象是整个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与直播间一千多个孩子打完招呼,直播间的聊天框就立刻出现了谐音调侃的问候语:“大猪老师好!大猪老师好!”瞟到如此无礼的话语,就像眼眶里掉进了一粒沙子,其实眨眨眼就算了,但依旧没忍住。虽不能立刻揪出这个打招呼没礼貌的孩子,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我灵机一动立刻给这个孩子来了个提醒,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个安慰,边笑边一本正经地说道:“刚才某某同学跟老师打招呼称大猪老师,让我想到了小猪佩奇,它可是一只可爱的小猪,大朱老师猜想这位同学之所以称呼大朱老师为‘大猪老师’,肯定是认为老师像小猪佩奇一样可爱,对吧?”气氛得到了缓和,效果也不错。之后每次进直播间,见到同学们在聊天栏发出的礼貌问候语,也准确无误了。
  直播环境的转换
  正值初春,清晨小鸟啾唧,微风吹进房间,略带些凉意,但让人清爽无比。于是我寻思着将今日的直播换个环境,把直播课堂搬到门前宽广的田野周围,让大自然的美景做直播背景,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线上视觉体验。正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课文,在分析课文美景、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哲理后,隔着屏幕来一段现场初春美景的描绘,配上一点有情调的轻音乐,让宅家听课的学生们也能从视听上感受到屏幕前春日的气息,课后再写一段关于这个别样春天里的故事,不是更有意思吗?搬桌子、移电脑、试网络、调角度……一阵忙碌过后,一个户外的直播间准备就绪。
  “好的,同学们,今天大朱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再次体会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理,那么就请看大朱老师身后,也是一片无比美好的自然春色……”我一边深情地描绘着周围的景致,一边移开了我的身体,慢慢地转动着摄像头,让学生们隔着屏幕,听着我的描述,感受着眼前的一切……
  绞尽脑汁备古文
  接下来几日的备课的内容是古文《孙权劝学》,按照平时传统课堂的方法,就是直接灌输式地讲解古文,大致包括文学常识、字词释义、文句翻译和内容理解探究几个部分。难道直播课堂也要这样以“我”为主角一直讲下去?挣扎的内心让我为难纠结:就算我讲的内容非常有用,学生听得也无味。而在无意间看到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新三国》,就一口气追着看了好几集。之后我便想到,要是能把电视剧里与孙权、吕蒙有关的情节剪辑下来做成小视频,分享给学生看一看,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应该会有帮助。这种方式也许比我在屏幕前唾沫横飞卖力地讲解有吸引力,再加上自己曾经学过视频制作与剪辑,小视频做起来应该不算难事。
  直播课中,在介绍古文中的相关人物时,我呈现了已准备好的两个小视频——孙权与吕蒙的语录集锦,它们不仅有精彩画面,而且带有生动情节与背景音乐。观赏过后,直播间的聊天栏便炸锅般地议论起了三国中吕蒙、孙权以及鲁肃的故事。而后,在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们举手连麦的频率高涨了许多。学生们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说得头头是道,聊天框里的言论层出不穷,刷屏不止。那天的直播结束后,我在备课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对着屏幕上直播,除了干巴巴费力气地讲授外,合理整合利用网络教学的相关资源不仅能让直播的我轻松起来,还能引发屏幕另一端的学生们进行思维风暴的讨论。看来,直播教学的内容真的要精心准备与设计。
  读音问题争论不休
  黑夜,站在窗前,透过昏黄的路灯,极目远望,想欣赏夜色中油菜花的金色,却只有浓厚的黑色在无尽地蔓延。古文上完了,睡前收到白天在直播间听课的同事发的信息:纠正提醒,“即更(gèng)刮目相待”,是第四声。看到这条信息,心里咯噔一下,顿时睡意全无。因为我在直播的时候教给学生的读音是第一声(gēng),而且还反复强调了一番,读第一声来着,难道直播“翻车”了?感到脸有些发烫,且疑问与担忧并存。
  为了把这个字的读音弄清楚,我想到了一位老同学,他是专门研究语言学的,对语言读音的研究也应该比较专业。于是我当机立断就给他发了信息,询问到底读什么音。他认为第一声更合理一些,但并不反对第四声。后来我索性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同学都给予了耐心解答,但依旧没有确定读第几声,仍然告诉我这两种读音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可是他并不知道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在长期教学中,这种基础性的拼音在特定的语句中都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的读音,而不可能还存在模棱两可。无奈,我翻出了教授同学網传给我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有关语音方面的知识笔记,进行了“温故而知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倾向于选择读第一声,但也不反对读第四声。我还与同事针对这个问题在微信中聊了一晚上,虽各执己见,但争论的过程平和有趣。
  第二天我带着这个问题醒来,犹豫要不要把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在直播中跟同学们讲明白。最终果断战胜了犹豫,我选择了说故事的方式,在直播间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个字读音的探讨过程,并在末尾与学生们分享了我为一字折腾一宿后的启示:其实,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解决问题的过程到头来不会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这也许就是学习让我们不断成长的真正意义。
  时间的指针坠着耳膜,油菜花在春光下婆娑起舞,疫情仍存,开学未定,直播的日子还在继续。直播前的迷茫与忐忑,直播中的尴尬与碰撞,直播环境的折腾与转换,直播内容的斟酌与探求,直播后的疑虑与反思……或许在别人眼里这些只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但是对于我来说唯有自渡才能释放其间的孤苦。
  点  评
  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的自信从容、讲解细致和科学严谨,并没有因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而被削弱,反而借助技术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对学生学习的牵挂、对教学的热情和为教育的奉献,因为我们不仅专业,而且更敬业。
  (点评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张渝江)
  对此主题有任何好主意或建议,请发送稿件至1345738439@qq.com(专栏主持人张渝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