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弘扬传统文化“硬核”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舒小红

  摘 要:传统文化就是文明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如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古文诗词歌赋、国学经典、成语、对联以及一些优秀的思想等。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传播和传承,老子的《道德经》虽短小但饱含真理,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人生导师之书。《三国演义》诠释的是同生共死的义气,林黛玉的惆怅,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的深情怀念,对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来讲,中国文化无疑就是经典了。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这种担忧不能成为我们永远担忧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把每一处传说每一处民俗,留给学生,手手相承。因为民族文化就像民族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和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和毅力。
  一、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高效快速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情上来,像在课堂上这样来纯粹地学习传统的机会真的很少,所以语文课堂就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加上高考考纲的要求,高中生要掌握一定的古文诗词,因此,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学习《诗经》他们就会对古诗女子那种纯美的感情产生向往,并且会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岳飞的《满江红》他们也会诞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學习传统文化还会让我们更加地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因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和传承它,自觉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蚀,为弘扬优秀文化出一份力,并且会主动和朋友分享中华民族的精华,会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也愿意接近每一个古老民族,也会去反思昔日的辉煌为何会流失?流失的文化它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忘记就是背叛,传统文化遇冷的尴尬处境可以休矣。让学生时时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我们是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美德。在先秦儒家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中成长,在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成熟。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二、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困境
  (一)教学重视不够,渗透的内容单一
  因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碰撞,人们对传统文化难以掌握,对一些国学经典感到生涩难懂,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例如我们在屈原中讲解的《楚辞》爱国情怀的教育,这种家国情怀一直是我们所推崇的,但语文教学中,这种思想涉及不多。加上我们老师能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以致学生只能看到文章反映出来的表面的东西,感受不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意蕴。如果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就大大限制了它的渗透广度和深度,又加上方法被规定为课堂讲解,这样就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忽视情感教育,方法陈旧
  我们在讲解古文诗词时,基本上是把重点放在高考考纲上要求考的,比如重点的实词,虚词,断句上,翻译上。主要要学生应对考试,却忽略了情感内涵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说:“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感等方面受到陶冶,首先教师自己得发挥联想,进入角色,批文以入情。”我们在讲解杜甫的《登高》时,就要带领学生先了解这首诗的表达手法和情感,从中了解到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锦囊
  (一)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要从高中生的特点出发,面对高考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压力,在教学中不断地降低学生的压力,让高中生可以逐渐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理念,带领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红楼梦》选段《宝玉挨打》一课时,教学重点是强调小说情节特色,以及人物性格分析,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着重强调学生对传统知识点的学习,并且能融入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价值认同感,可以融入情景教学,例如在进行学习屈原的《湘夫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屈原之死,了解特定文化内涵下的家国情怀,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从而更好地解读当时的屈原。在讲解《阿房宫赋》时,也可以先播放阿房宫没烧之前的画面,了解古建筑的风貌。突出古建筑学的魅力,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充分挖掘教材,强化学生印象
  高中语文教材是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或专家精心编写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挖掘教材,将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突出和强调。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了解林冲的性格转折,认识到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的步步紧逼,使他走投无路,终于逼上梁山。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再如《庖丁解牛》除了领悟其出神入化的解牛技术之外,对庄子所说的“养生之道”要辩证地加以认识。以及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引导学生体会寓言借形象说理,于生动的形象中寓人情事理的特点。还有在学习隐逸诗人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充分了解孟浩然的诗风特点。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每一句都没有着力锤炼的痕迹,但每一句都不显得单薄。“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它像一位美人,是通体美,是通体美,而并不是某一部位特别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靠“浓饰盛装”。   (三)渗透国学经典,体验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经久不衰,其内涵博大精深,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进而深刻理解国学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国学教育中有很多的关于“德、孝、忠、义”的篇章,可以促进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 多多诵读经典之作,扩宽诵读渠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诵读、记忆、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系统学习国学的重要一环。如《论语》《大学》《中庸》《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周易》。甚至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背诵。还可以写推荐书目,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平时在教学中也可以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背诵,学生就会在这种熏陶中喜欢上国学经典。
  善于利用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提升阅读兴趣,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现春江花月夜呈现出来的美丽图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的主旨,尤其是重点诗句,张若虚仰望明月,闻着花香,感慨万千,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思妇的思夫之意,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链接经典拓展,为了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并且与课文中的知识相衔接。例如《逍遥游》是《庄子》的經典篇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拓展《庄子》的其他经典篇章,《庄子外篇》《庄子中篇》,并且在讲解中丰富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事的认识,从而带动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 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文就是把课内文言文中下面的注释弄清楚,还有不懂得生字词查对,然后把重要的注释搞明白,最后把全文翻译完整,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来学习,对本文传递出来的精神层面的知识几乎不去理会。我们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来翻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见解来进行学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特色翻译系统。学生如果只单纯地背诵教材中的古文和诗词,但对作品的不是真正理解,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单纯背下来就只知道它是一首游仙诗,讲了天姥山的高大险峻。其实该诗对写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这样才能对当时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遭遇的同情,同时对比今天知识分子的处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愁”字是整首诗的词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抒发愁意,词中出现了哪些能体现作者愁绪的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明月”“雕栏”“东风”,其他作品中还有关于“愁”的意象:“与尔同销万古愁,”“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愁的意义。
  (四)教学中要强调用现代语言思维模式
  汉语作为我们中国的国语,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和传统文化发生思想碰撞的时候,要注意从古文的思维中跳出来,尽管古代知识结构和现在文有着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密关系,但是在具体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时,我们还是要根据现代文的思维去关照古文传统,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和过去一刀两断的,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我们要这种理性思维,并且要学生能够学习到这种方式,比如《六国论》开头结尾都是从六国说起,收尾于六国,注重的是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文章前后文气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比如《扬州慢》姜夔的很多地方引用杜牧的诗句,全词都是古今对比,从而突出今天扬州的萧条。苏轼的《赤壁赋》中有很多对偶句,《诗经》中更多,屈原的《楚辞》有很多的七言诗句,并且形成独特的骚体诗,充分地说明我们汉民族讲究对称,喜欢整齐的句子。因此,教师应该要结合教材,深入地给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去感悟,并且充分理解这种思维模式。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许多的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而高中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国学殿堂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老师承载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提高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们,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使命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朱璐.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2012(9).
  [2]刘勇.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J].语文月刊,2018(6).
  [3]杨海珊.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国学经典渗透[J].中外交流,2017(2).
  [4]张洪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2).
  [5]包世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
  作者简介:
  舒小红,广东省河源市,广东省河源市河源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0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