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语境下水土保持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树平 廖薇 王利敏

  [摘 要] 紧扣新形势语境下的形势要求,推进水土保持学教学改革。系统梳理内容框架,剖析教学问题,从教学平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等方面,针对性提出水土保持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教学成效、夯实理论及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土保持学;教学改革;新形势
   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头号环境生态问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6.8%,水土流失面积占世界14.2%,严重制约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水土保持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关注,培养水土保持人才迫在眉睫。2007年,水土保持学课程正式被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列入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水土保持学课程不仅是水土保持专业基础课,而且是资源环境、地学基础、生态环保、农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2]。加大水土保持特别是相关专业水土保持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水土保持学的内容框架
  水土保持学内容涵盖土壤理化、动植物、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规划(方案)、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3]。随着水土保持工作形势的要求,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调整。水土保持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较高的学科,相关专业开设水土保持学,应针对专业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加大实践应用性。总体来说,主要内容涉及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水土保持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水文学、系统工程、生态学等基本原理,重点是土壤侵蚀、水文水力及生态学,为方案设计、规划编制及措施实施等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层次是水土保持学的技术标准,以水土流失调查及其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方案编制为核心,深入掌握调查和规划编制的方法、路径及程序,以及形成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第三层次是水土流失防治的措施体系,涉及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形成的细分小类,以发挥单项措施的功能和作用;具体类型选择及位置布设选取,实现水土保持三大措施的统筹协调,实现水土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第四层次是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管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出台及贯彻实施,形成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以具体开发建设项目为中心,监督落实生态建设前期工作以及水土保持的方案编制、实施监管、执法检查。
  二、水土保持学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目前,水土保持学在诸多专业开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可能更为复杂,亟待加以解决。
  1.教学实习基地缺失,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水土保持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专业性课程。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由任课教师或所在学院提供条件,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地。由于相关专业普遍开设,导致教学实习基地紧张,只能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实践。专业化实践基地未必能对接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导致实习活动要么没有安排实习课时,要么过于专业化实习,要么普遍流于形式,导致学生难以全程深入参与,实习效果较差,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2.教师侧重授课,学生的主动探究有待提高。水土保持学由于长期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以授课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发展规律及措施类型教学内容的讲授,对水土保持具体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等实践内容涉及较少[4]。有的授课教师虽然具有实践经验,却难以胜任水土保持学教学及实习工作。特别是在非水土保持专业开设水土保持学,由非水土保持学专业老师授课,长此以往,水土保持学专业学生主动探究及实践动手能力可能越来越差。
  3.教学内容雷同,专业差异性难以体现。受传统水土保持学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影响,针对面向各个专业对象的教學内容难以体现出专业差异,很多相关课程由水土保持专业教师授课,或者直接采用不分专业的大班教学。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水土保持相关知识难易体现不出差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综合考核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尤为缺失。水土保持学教学重点是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建设项目区或一定地域范围的方案或规划编制实施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的具体考核还是以试卷答题为主,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考核缺失,或者只以实习报告书写的好坏决定实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实习兴趣与积极性,也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相应技能的全面掌握程度。
  三、水土保持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紧扣水土保持学的内容框架,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平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等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整合优化教学平台。基于水土保持学在相关专业开设越来越多、课程教学实践与实习平台日趋紧缺等现实情况,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优化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拓展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完善专业性教学基地,为水土保持学课程实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弥补实习平台不足。
  2.积极引入现代科技,优化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水土保持学课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措施等方面在不同地域差异很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或手段,很难通过“课本+粉笔+黑板+挂图”的传统模式表达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地图、录像短片甚至教师解说词融入到专业知识,立体呈现、灵活表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能动性。
  3.紧扣专业知识体系,差别构建教学内容。水土保持学内容层次多,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多学科领域,这也是水土保持学在很多相关专业开设的原因所在。因此,不同专业开设水土保持学以及从事教学内容设计,应结合自身专业需要及特点,在普适性水土保持基本知识要点基础上,要重点结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有针对性的讲授,不一定必须要专业性授课,但要做到服务于本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实现这个核心。
  4.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改革创新教学考核。建议结合全过程教学进行全方位考核,可以采取平时测试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根据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堂考勤和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仅仅针对水土保持学基本原理、理论及概念等专业基础性、知识性的要点,采用闭卷形式;而对水土保持学具体实践则需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开卷考试,从而搭建水土保持学课程全程考核体系。考试题目要注重案例分析,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以避免单一考试方式造成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李智广,曹炜,刘秉正,等.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57-62.
  [2]张平仓,程冬兵.新时期水土保持内涵及与相关科学的关系[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10):23-27.
  [3]刘玉春,刘宏权,绳莉丽.“水土保持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改革实践总结[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4):44-48.
  [4]郭灵辉,常福利,高函,郝成元.《水土保持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247-2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0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