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建设视域下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邵涛 张欣 仲崇文 刘明军

  [摘 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高校在教学中引入课堂思政教育尤为必要。如何创新课堂思政教育方式,是高校教师面临的课题。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也需要一线任课教师的介入。
  [关键词] 课程建设;高校;课堂思政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涉及到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等方面,是一项系统性教育教学建设工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建设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高校的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正逐步提高。在教学方式不断发生新变化的同时,我们发现传统教育过于统一化、单一化、灌输化、教条化和流程化,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对行业的认同感也会降低。相较于传统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方式,注重人才的选择性、多元性、互动性、民主性和创新性。当代的校园教育,没有情感参与的机械学习很难达到学习效果,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成效不佳,应该提倡启蒙式、感受式学习。情感的介入使得学生能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所学知识。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探索,也证实了高校实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而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是高校教师面临的课题,值得每个一线教师介入和研究。
  一、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课堂思政
  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信息爆炸时代,高校学生每天都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冲击,其中不乏负能量和虚假信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保持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多集中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不注重日常教学中的情感介入和专业指导,教学模式单一且程序化,教学方式刻板,缺少实践性的引导。教学多集中于专业内容的教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因此,学生在接受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造成学生重成绩轻技能,这与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很大关系。而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还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逻辑判断,以及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专业课堂需要课堂思政
  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是今后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将其确定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专业课水平是关乎学生毕业就业的硬指标,是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最重视的教学环节。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思政教育不是绊脚石,而是垫脚石。专业课思政教育是思维方式、情感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引导,是让学生对事物的来龙去脉有所把握,对所学知识更有兴趣、更有动力,也更有责任感,而这不是机械的学习能带来的,一定要设身处地的感受,在真实环境中加以引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学生身心健康需要课堂思政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大学生还不够成熟,在面对一些信息的时缺少应有的辨别能力。而在全球信息共享时代,大学生随时可能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其中不乏诸多不良文化,如果对其不加以抵制,就会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坚决抵制不良价值观及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实施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民族自信,紧紧把握自身发展的方向。从这方面来说,在高等院校实施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生抵御外来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
  四、立德树人教育需要课堂思政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在生命的长河中是很短暂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政教育,还要重视增强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当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涌现时,能够使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政治理论加以分析,深刻把握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消除他们思想上的迷茫和误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提高自身抵御不良干扰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传道授业,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不仅要培养有能力的学生,也要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修正,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自身思政知识过硬,也要求其自身的价值观正确,有文化、有品质、有内涵、有道德。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对学生不仅要制度管理,还要突出心理交流,运用潜在的情感教育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同感,在课中课后建立起与学生的互联互动,增强師生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教师、课堂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独立体,做到管理育人与心理育人相结合,使思政课的实效性真正得到提高。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化为朴实无华的语言,结合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学生内心,说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育人的价值也就实现了。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参与。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趣的课程,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接受、信服教育教学的内容,对思政课理论真知真懂真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要善于在课堂上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学生们的内心想法,通过一轮或者几轮的课程讲授,总结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想对策,从学生的内心世界着手,通过情感介入或者实践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结果才是长久有效的。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受知识指导实践,形成效果,贡献社会。高校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并有效地开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能更积极地参与工作,融入社会环境,在工作中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愿意为社会创造价值。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将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谢梦莹.当代思政课青年大学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J].智库时代,2019,(06).
  [2]戈化聪.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路径[J].高教学刊,2019,(08).
  [3]裴星星.浅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J].决策探索(下),2019,(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7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