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视角下的“全面二孩”政策影响及教育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政策变化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全面二孩”政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挑战,造成了新的影响。这需要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基层中小学分析政策的实施影响,调整教育的应对策略,从宏观与微观、教育与教学、学业与心理、质量与安全等多个方面,及早适应“全面二孩”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孩政策;教育对策;资源建设;关系重塑
  为改善人口的总体结构,我国自2016年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当前小学与托幼机构已经开始或即将迎来“二孩”入学的高峰期,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二孩时代”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确保教书育人工作科学、民主、高效地运行。
  一、“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下的教育困境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综合国力正在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年改善,同时,我国人口正在朝着老龄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国家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之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继受到了影响。
  1.成长环境发生变化。“二孩”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有着明显的差异,家庭结构由“4-2-1”向 “4-2-2”变化,家庭中心由“大孩”转到“二孩”身上。由于“二孩”通常还很年幼,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个家庭的资源和情感倾向大多数会向“二孩”偏移。因为家庭待遇上的明显落差,“大孩”难免会产生失落感。之前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机制会做出应激反应,无形中形成同胞竞争机制。这种竞争如果是正向的,孩子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进而得到长辈更多的关爱与资源;如果是负向的,两个孩子之间会相互排斥,甚至发生乱发脾气、威胁父母等行为。归根结底,“二孩”时代的家庭成长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在“二孩”政策实施以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人口暴涨的现象,但是适龄幼儿与学生入学率的增长将会越来越明显。然而学校布局的规划、审批、建设与投用,以及教师队伍的核编、定编、招录与聘用,都是一项系统性、周期性特征相当明显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地迅速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机构无法扩充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数量,必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教育场馆、功能设施、教师数量等,都较难在短时期内适应学生增多的新形势。学位紧缺、师资紧张、校舍缺乏等问题接踵而来,将会影响学校的发展速度以及教书育人的实际成效。
  3.教师负担逐步加重。从实际情况看,教师是“二孩”政策受益群体之一,不少女教师也会选择生育二胎。部分教师不仅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养育好自己的子女。还有部分教师不仅要教好本班的学生,还要顶岗生育二胎女教师所教班级的空缺。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的负担逐步加重,必然会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精力投入,师德建设、业务能力提升的步伐会逐步放缓。另外,教师所面对的家庭结构、家长群体、学生身心特点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教书育人办法,可能会出现不适用、不管用的问题,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生态恶化,无形中又会加重一线教师的心理负担。
  4.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衍生反应,会造成学校管理难度的加大。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品行、心理、意志的塑造期、校正期。家庭新成员的加入,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家庭成长环境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二孩”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大背景,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常规管理基础上,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财力到思政工作、德育工作、心理辅导、社会实践、家校合作等方面,才能有针对性地消除“二孩”家庭对“大孩”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视角下“全面二孩”的教育对策
  各级各类学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小学又是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初始阶段。把握独生子女时代向“二孩”时代转变的新趋势、新特点,在育人理念、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及早地谋划与研究,小心地探索与求证,科学地调整与实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加快教育资源规划与建设的步伐。加快硬件建设步伐,持续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是应对已经到来或者即将到来的生源高增长率的第一要务。学校应科学预测生源增长趋势,重新研制学校布局建设三到五年规划。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突出“填白”和“配套”两大重点进行先期建设。同时,根据“二孩”特点,加强亲子恳谈室、心理咨询室、沙画工作室、体艺演练馆等功能教室的建设,引导学生疏解不良情绪,涵养良好心态,为开展相应的德育、心理、实践等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一方面,吸引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教育内部的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推动各類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为“二孩”时代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态。
  2.加大师资队伍补充与培训的力度。学校应放宽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紧缺专业课教师的招聘条件,尝试招聘备案制教师和政府购买服务教师等方式,帮助在岗教师缓解生源持续增长与“二孩”新形势下的工作压力。探索县(市)域内教师调配“一盘棋”,建立区域性教师编制“周转池”,统筹解决学科、学段结构性缺员问题。实行教师岗位和人员聘用分类管理,健全动态考核与不合格人员退出机制,逐步由固定用人转变为合同用人。创新用人机制,加大资金扶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高层次人才兼职任教。分层分类开展综合的或专题的关于家庭亲子关系、学校中“大孩”教育、走近“二孩”心灵等系列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团队分享,帮助教师全面了解“二孩”家庭孩子成长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引导两个孩子培养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意识,建立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和可靠的安全感、归属感。
  3.注重学校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改进。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区分不同学生的成长困惑和行为偏差,不断探索对“二孩”教育具有普遍效用的,或适合“大孩”个体案例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坚持育人先育德的基本原则,区分不同空间维度,引导两个孩子特别是“大孩”在学校里做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合作分享的小伙伴,在家庭中做孝顺长辈、友善交往、热爱劳动的小主人,在社会做独立自主、诚信互助、文明守纪的“小标兵”。坚持“八个统一”要求,联动式、一体化上好思想政治课、文化知识课、社会实践课和心理健康课,推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通互动,增强“大教育”的亲和力、穿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两个孩子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孝悌、感恩、乐观、分享、合作、礼让等美德,引导两个孩子特别是“大孩”接受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充满正能量的熏陶,让“二孩”教育有意义、有意思。坚持兼具学理性与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宣讲,在品行养成、知识增长、能力提升、心理发育等方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大孩”施行适合的教育   4.缔结和谐民主、交心知心的师生情谊。教师应坚持以德育德、以德施教,对标“四有”好教师标准加强自身建设,以关爱、耐心和智慧与“大孩”交往,努力适应“二孩”时代教育新形势。摸底班级中的“大孩”数量、群体特征及特殊个案,平等对待绝大多数学生,倾斜关爱情绪波动、行为退化的“问题大孩”。调节保持自身的良好心态和平和情绪,以教师的阳光形象和缕缕温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为学生积极评价自己、团结他人做好榜样。教师要善于倾听“二孩”家庭孩子的心声和需求,运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口头、书面和肢体三种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当好他们的交心人和知心人。例如,对部分排斥“二孩”倾向明显、甚至已经出现言行偏激的“大孩”,教师可以尝试与其结对共建,在学习辅导、心理慰藉、生活帮扶上花更多精力,投更多真情,通过共同庆祝生日、捐赠学习生活用品、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办法,引导其与家长、弟妹友好相处。积极吸纳同事的意见和家长的反映,敏于捕捉“二孩”家庭孩子特别是“大孩”的思想情感变化,发现、赏识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和进步之处,春风化雨、不露痕迹地纠正“二孩”家庭孩子的成长困惑和行为偏差。
  5.构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伴关系。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渗透,关注不同学生特别是“大孩”的情感需求、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加强美德少年、孝心儿童、五好学生等身边典型的学习和宣传力度,相机进行“有规则的自由”、“无私的分享”与“良性的竞争”的教育引导,调解“二孩”家庭孩子的不良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认知家庭成员的增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开展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和文艺汇演,通过竞技性、合作性的社会化活动,以及弘扬正能量、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去感染、影响学生,帮助“二孩”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大孩”消除认识误区,重塑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或劳动活动,增加全班甚至全校的同学之间的交际机会,引導学生特别是“大孩”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伙伴情谊,消除同学之间的交往障碍。例如在组织社会调查、帮扶弱势群体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敬老院、驻地部队、早教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场所,了解孤寡老人、部队官兵、问题儿童、残障儿童的生活现状,并为他们提供整理房间、陪伴玩耍等力所能及的服务,激发“二孩”家庭孩子特别是“大孩”的孝心、爱心、上进心和责任心。
  综上所述,及早研究、积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若干影响,系统谋划、辩证施行学校教育应对策略的“组合拳”,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情怀所系。同时,“二孩”时代的学校教育也是一项长远课题、系统工程,还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内进行实践和研究,以期形成促进“二孩”家庭中的孩子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共识和合力。
  责任编辑:赵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7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