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真实语境为学生写作铺路架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真实语境是与客观事物相符的语言环境,对于中年级习作教学至关重要。它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摒弃了传统习作教学脱离语境、语用缺失的弊端。在教学中,教师可因需设境,让写作有用武之地;可因事造境,让写作有情趣之乐;可因享入境,让写作有品赏之美,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關键词:真实语境;习作教学;设境策略
  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将影响交际的所有主客观因素的总和称之为语境。语境有语言性的、非语言性的,有真实的、也有虚拟的,其中真实语境对于写作刚起步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写作是基于特定语境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书面交流,而真实语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真实地接触周围事物,在真情实感的体验中加深感受,产生写作表达的意愿和热情。这里的真实语境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也涵盖基于交际需要创设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喜欢体验的特点,结合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置身于不同的真实语境,在现实需求的交际中产生言说欲望,并将其转化为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真实语境的内涵与价值
  语境是人们准确表情达意的环境。真实语境是与客观事物相符的语言环境。陈治安、文旭两位教授在总结前人对语境的分类时,将真实语境和虚拟语境进行对比后认为,“真实语境是存在于我们现实世界之中的语境,言语交际中大量话语的语境都是真实语境;虚拟语境是指作者或说话人虚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可能世界中的语境。”[1]真实语境对儿童习作教学至关重要。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指出: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任何习作都面临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等交际语境问题[2]。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学生写作的特定语境更多的应该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语境。儿童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是从周边的生活开始的,对于初尝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现实世界是习作教学的最主要资源。一般来说,从身边的事物说起更容易表达,也更有兴趣交流。所以,习作的训练离不开真实语境的运用。
  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往往脱离语境,只注重段落篇章的结构与好词好句的训练与评讲,造成学生无病呻吟、无心表达的现象,这是学生语用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而真实语境中的习作教学由于采用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易于学生融入其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便于他们在真实的记录与表达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习作思想交流、情感抒发、为生活服务的写作功能。所以,创设与运用好真实语境对于写作教学具有如下四点重要的价值。
  1.真实语境有利于儿童正确认知客观世界。儿童应在真实的交流交往中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与他人的对话辩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和自身的不断内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真实语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与表达的兴趣。真实的世界形象、生动,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儿童在这样真实鲜活的语境下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交流、去表达。
  3.真实语境有利于儿童准确、真实地表达情感。情感表达是一种高度语境化的行为。儿童的情感流露需要真实的交际场景加以激活。在真实语境中,学生更易于说真话、表真情。
  4.真实语境有利于得体地表达。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话语的意义来自话语与其所发生的情景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面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群,表达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见,语言的意义来自不同的真实语境,语境的改变会让语言的意义发生变化。写作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沟通生活、传达思想与情感。所以,真实语境让说话人能置身特定的语境中,真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容易让他人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准确理解并及时做出有效地回应,提升彼此的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
  二、统编语文教材中年级习作的编排解读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清楚。”[3]不难发现,中年级写作教学关注儿童的所见所思所想。而“写清楚”作为习作目标,减少了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亲历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真切表达,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写清楚”的习作要求。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下、四下的习作篇目和要求(如表1)可以看出:统编语文教材中年级习作编排,更多地从儿童自我现实生活展开习作练习,并由写实逐步向想象过渡,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样的编排,更多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习作营造了满足交际的真实语境,更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融合于写作活动中。
  中年级的习作课程可以理解为以儿童为轴心,儿童生活场域为半径的圆。它着眼于儿童的视野,重点呵护的是儿童的习作兴趣,从儿童的自我认知出发,将习作的学习目标散落在儿童缤纷的生活中,更多地提供了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语境,呈现了习作的阶梯性发展。如三年级更多关注“写清楚”,四年级在“写清楚”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写出特点、表达感受”。同样写人习作,三下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而四下则聚焦自我,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话题的选择对儿童来说,无论是熟悉的人,还是自己,都是真实存在,可以触摸与感受的,这就为习作语境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更方便儿童在喜闻乐见的真实语境中主动参与、热情投入。
  三、统编语文教材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
  儿童的现实生活,并不能都成为儿童交际的真实语境,唯有学生产生交际表达需求,方能奏效。所以,创设真实语境,就必须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   1.因需创境,让写作有用武之地
  写作需求是学生习作的动力源。当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时,才能不把习作当成任务来应付,所以,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点来设置习作情境,以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
  统编版三下习作《我的植物朋友》,需要借助记录卡将所观察的植物“寫清楚”。很显然,“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三年级习作的主要目标。
  在这样的教学任务面前,如何创设需求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动机、达成习作目标呢?学校植物园里有学生特别熟悉的植物,这就提供了很好的习作素材,但因为“熟视”极易形成“无睹”,让学生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新奇的、真实的交际情境,来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主动去观察和积累素材。为此,教师公布了学校举行的“我是小小讲解员”选拔活动通知,让学生了解具体的选拔规则:选取校园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查一查等活动,来向参观者介绍这种植物的名称、样子、颜色、气味、特点。将你介绍的内容写出来交给老师参赛。教务处将选拔写得好的同学来做讲解员。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在向他人介绍的时候,要把这种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来介绍。
  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让熟悉的事物因为任务、需求的不同给学生增添了新鲜感。其次,因为“小小讲解员”情境的创设,让习作变得有了现实需求,写作的对象也变得非常明确,解决了为谁写,为什么而写的问题。因为这样的因需设境,设境因需,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由原先的“要我写”转化成“我要写”。最后,学生在真实表达对这种植物的认识之外,更流露出喜爱之情,这样情动而辞发,达到了我手写我心的最佳境界。
  2.因事造境,让写作有情趣之乐
  一个人的阅历与他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息息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若有意识地因事造境,就能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中产生写作的强烈愿望,让语言变得更有温度。
  例如:统编版三下看图写话《打乒乓球》的难点在于大多数学生不会打乒乓球,对如何打乒乓球、乒乓球赛事也知之甚少,就是说,缺乏打乒乓球的常识和话语基础,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用言语表达出图中语境的信息,难以实现说清楚、写清楚的习作目标。这时,光有仔细观察远远不够,只有真实体验打乒乓球的经过,才能把打球的方法、过程等写明白。因此,创设真实的乒乓球比赛的语境,是突破本次习作教学难点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班内精心组织了一场精彩的乒乓球比赛,全班学生倾情投入,积累比赛经验。赛前学生拟定了比赛规则,教师呈现思维导图(如图1),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选手的动作、神情,记录自己观赛或比赛的真实感受,并拟定采访提纲,采访了解参赛同学的感悟与启示。
  在比赛中,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成为情景中的表达主体。这时,再进行看图说话,学生既能清楚地写出打乒乓球的各种动作,又能写清楚精彩的比赛过程,还能融合自己的想法真实地再现,达到了语境创设助力学生写作的目的。
  3.因享入境,让写作有品赏之美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渴望体验成功的快乐,儿童尤其如此。对于学生写作而言,创设分享的语境、享受成功的欢愉,能促进学生落笔成文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在品鉴、构思、欣赏中找到习作的成就感。这种内在的满足与自信会让学生越写越喜欢,在品鉴中领略文字内在的美。
  例如:统编版三下《中华传统节日》是一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展示活动成果。如端午节,老师创设了“端午香包情”的制作分享语境。教学中,教师拿出一个个缤纷多彩的香包让学生凑近闻一闻、看一看,在学生欣赏到香包的外形美、香味醇、手工巧时,分发制作香包的材料,让他们观察材料袋和研究说明书,分享制作的具体步骤。由于材料袋与说明书都有具体明确的操作步骤,所以,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并不难,他们特别留意说明书中文字的描述,在小组交流中尽情展示自己,适当运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贯穿手工的步骤,表达能力在真实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也为后面的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避免学生照着说明书的方式记录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制作边体会:制作中难的地方、得意的地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进行分享解说。学生真实的体验越多,积累的“语言潜势”越丰富,表达和呈现的欲望就越强烈。有的学生提起第一次做手工活,穿针引线时的着急;有的聊到自己在同桌的帮助下大功告成时的感激与喜悦;有的学生想将制作的佩奇香包送给妈妈,用“写信”的交际方式,向读者——妈妈表达敬爱;有的学生想向同桌表示感谢,用“表扬”的交际方式,向读者——同桌致以谢意。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动笔前有了读者意识,将写作定位于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唤醒了以说促写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愿意轻松地交流和分享。
  做香包语境的营造,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信息,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环境中动手体验,在真实的心灵交流中分享发布。这时的写作是流畅的、愉悦的,直抵儿童心灵的深处。真实的语境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触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让每个学生真切感觉写作对于生活的价值意义,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动力,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说真话、表真意、抒真情,全面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 1997(4):23.
  [2]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6:156-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1.
  责任编辑:颜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7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