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为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结合信息技术“WPS演示”的教学,从“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创设问题解决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整合意义关联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三个层面,对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核心素养是当下的热议话题,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在教学中必须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让其落地生根。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知识,生动反映学科内在本质和思想,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有学者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为我们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该模型由三个层面构成:最底层的“学科知识”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发生的认知冲突及认知冲突的解决。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1]。三层结构模型采用了柱状图而非金字塔来表示,意在说明三层结构中,三者具有同等的地位,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映射关系,问题解决和学科思维不是塔尖那么一点,而是很大一块,需要我们予以充分重视[2]。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习者通过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达到发展学科思维的目的。下面,笔者以苏科2018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16课“初识‘WPS演示’”为例,探讨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问题解决和学科思维培养三个方面的具体课堂教学实践。
  一、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课堂教学目标是经过课堂教学过程后学生要获得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主要以学生学习后的素养状态来表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充分分析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目标模型来描述本课教学目标。
  学科知识:
  (1)认识WPS演示窗口及主要功能。
  (2)学会制作简单的含有标题页、正文页、结束页的幻灯片并放映。
  (3)了解WPS演示的作用与优点。
  问题解决:
  (1)WPS演示窗口组成部分有哪些?WPS演示的优势与作用是什么?这些概念与自己过去对WPS文字的理解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两个软件有何联系?
  (2)理解WPS演示文稿的结构。结合实例,以WPS文字学习经验为基础,体验制作一个包含标题页、正文页、结束页的演示文稿。
  学科思维:
  (1)将WPS演示窗口组成与自己过去经验中的类似概念进行类比,判断相同与不同;思考为何需要有这些不同组成,即不同之处有何特定意义和价值;概述WPS演示的作用与优点。
  (2)根据WPS文字的文档编辑方法,迁移进行WPS演示标题页、正文页、结束页的制作,体验办公软件应用的普遍方法。
  从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中不仅有针对本课知识点的记忆、理解、简单运用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且明确了掌握这些学科知识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更有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的学习方法及最终形成的“分析、评价”的学科思维方式。通过三层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我们从“学科知识”的认知开始,依托“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步走向内涵丰富的“学科思维”,而学科思维的形成过程也可以反向促进学生对本课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创设“问题解决”的有效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而学生是认知冲突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和主体差异,构建“问题解决”的有效学习情境。这里的“问题解决”特指一般意义上的解决实际问题,也包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刺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摒弃被动学习和盲目学習,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识‘WPS演示’”一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播放一段“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打开桌面上老师利用WPS文字制作的一个关于婺源的WPS电子文档,引导大家再一次了解婺源,分析组成要素。接着,教师通过预设的五个问题引出本课学习内容:(1)今天老师这儿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更加精美的婺源介绍,同学们想不想再来欣赏一下?(2)同时对比“WPS文字”的婺源介绍和老师接下来演示的这份介绍,如果让你来介绍婺源你会选择哪种方式?为什么?(学生在观看演示后,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结果,从而导入本课)(3)你们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这样的演示?(4)请同学们在桌面上找出WPS演示软件。它的图标是什么样的?那么WPS文字的图标呢?(5)这两个软件之间有什么关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整个情境导入过程,教师很好地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直观、美观、形象的特点。通过视频“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让学生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WPS文字对婺源的介绍,让学生回顾WPS文字的特点及相关知识;通过五个预设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回想、关联、知识迁移、分析总结等方法感受WPS演示的强大功能及WPS演示作品的独特魅力,直指本课学习内容,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可见,这一“问题解决”情境的创设,密切关联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效刺激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调动了学生信息技术的认知积累和生活经验,很好地解决了“WPS演示的优势与作用是什么?这些概念与自己过去对WPS文字的理解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两个软件有何联系?”这三个“问题解决”目标中的内容,为后续学习中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   三、整合意义关联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学科核心素养三层结构模型中“学科思维”层的指向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判定方法论形成的主要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抽象和总结的结论是否可以迁移;另一方面,是否发生了关于方法的认知和反思[3]。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等因素影响,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还无法达到成熟和稳定的水平,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科思维”层定位于“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然而笔者观察到,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知识点割裂地、独立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记忆来完成知识学习,结果当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学生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可见,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新知识没有进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出现解决问题效率低、效果差的现象[5]。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科知识”层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更无从企及“学科思维”层的培养。那么,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与方法,渗透学科思维教学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我们不应孤立地、分散地、按部就班地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尊重教材,做好合理的意义关联重构,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培养指向较高级的关联结构或抽象拓展结构。
  在认识WPS演示的窗口组成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全面分析后,并未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开始就让学生认识WPS演示窗口的组成,而是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软件的使用:(1)了解幻灯片的构成结构;(2)利用WPS文字相关知识的迁移,尝试完成WPS演示封面页的制作,并进行学生练习的对比,感知其中的不同,形成幻灯片封面页制作的规范要求;(3)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尝试放映自己做好的演示文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关联学生对WPS文字软件窗口的组成这一内容的认知,进行对比分析,梳理两个软件之间的异同,从而掌握WPS演示窗口的组成,并能概述WPS演示这一软件的特点、优势及用途。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全面地分析教材、有效地整合内容、合理地关联知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经过对比、联想、归纳和概述等方式,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养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还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提取、迁移和运用[6]。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 2015(9):23.
  [2][4]鐘柏昌,李艺.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1):60,62.
  [3][5][6]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11):61,61,61.
   责任编辑:丁伟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19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