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导图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是阅读太难,而是不恰当的阅读方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于阅读的兴趣。从古至今,很多学者读书的方式都是通读整本书,但是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章大多是从书中节选出来的。纵使很多教育学家都曾提出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教师思想等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现阶段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大大下降该教学理念才被挖掘出来。
   一、思维导图及整本书阅读的定义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线条练习法,用一根根与大脑神经相似的线条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学习思路及重难点,并且这也是对学生大脑的又一次开发,思维导图会对大脑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加学生思维逻辑性。
   2.整本书阅读的定义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其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古代的学者、将士在阅读书籍时都采用该方法[1]。但是由于近年来教育形式等方面的限制高中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从书籍中节选出来的,所以要想真正在课堂上实现整本书阅读对于现在的高中教育体系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这里所说的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指通读整本书,而是指节选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性。即要求高中学生阅读的文章要具有较高的连贯性、故事脉络清晰且主题鲜明。在课外阅读方面,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式能够得以实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书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拓宽其视野。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形成
   思维导图的学习精髓是将图形、知识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式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分清主次,形成牢固的记忆模式。思维导图的构成需要中心词、主干和分支,将这些组成部分按照线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思维导图。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色彩、形状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加深记忆和理解[2]。整本书阅读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该方法使学生的阅读任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思维导图的加入就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书本阅读的核心信息,既节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学习任务又加深了书本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力。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方法已经相对成熟,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整本书阅读恰恰就需要启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熏陶,同时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找到本书中所讲述的关键词、主人公、情感主干等,然后将这些罗列出来,连成一个思维导图。这样的罗列过程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书本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关于书中的内容自己掌握到了哪种程度,这对于学生后续阅读方式的选择及学习深度的调整有很大影响。
   3.有利于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由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他认为学生主动的并且系统性的学习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这种有意义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意义的学习与思维导图的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关联,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书本的系统性信息,并且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有意义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3]。思维导图主要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需要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4.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整本书学习的终极目标。思维导图的加入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轻松,能够更加灵活巧妙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思维导图的线条连接法就是促使这些作用实现的主要因素。学生可以仅仅通过一个关键词的提醒联想出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例如在学习论语或诗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课堂分享。这样由于学生思维逻辑的不同造成关键词不同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并且通过课堂分享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的结构进行优化。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学术类文章中的应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接触的学术类的文章是少之又少,因为这类文章普遍包含大量的专业用语,并且文章连贯性、逻辑性都不是很强,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起来还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新课标改革以后要求高中生对于学术类文章要通读并略知其中。因此,要想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首先对于不同内容的文章教师要将其中的专业用语科普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其次,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然后提取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在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感受学术类文章的理论知识和语言逻辑;最后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解释缓解学生对于学术类文章的恐惧,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2.思维导图在小说类文章中的应用
   小说类文章是高中语文阅读中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此类作品故事情节完整、逻辑性强、语言通俗易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很大的便利。一般来说,小说类的文章分为三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高中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短篇小说,篇幅不会很长,学生读起来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和抵触情绪。這类文章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关系多且复杂,因此,需要学生在初次阅读时理清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4]。另外,小说一般会采用环境渲染等手法描写当时的环境特点,从侧面表达人物的某些心理等。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学生就能够基本确定思维导图的内容和模式。最后,总结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人性的险恶和美好、社会环境的讽刺等。小说的阅读是最能锻炼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在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提醒如为什么在人物描写中插入环境描写,文章为什么多次出现同一词语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想象力的重要因素。    3.思维导图在人物传记类文章中的应用
   人物传记是比较受高中生欢迎的,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的主要內容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突出人物性格、经历、思想或者利用人物传记讽刺旧社会存在的问题等。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首先应总结该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夸张、拟人还是插叙、倒叙等,然后通读全文,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要清楚主人公是祥子、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二十世纪初期军阀统治下的旧社会,这样就能顺理成章的引出接下来的感情线,文章的思维导图初步形成;其次,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要加强自身读后感的建设,从而加深对于此类作品的理解[5]。最后,学生可以按照最终形成的思维导图整理读书笔记并附上对于此文章的个人看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总结和看法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在学业繁杂又时间紧迫的高中时期,思维导图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在丰富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对其它学科的灵活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教师并不能过度依赖,更不能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否则会适得其反。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仍然不是十分全面,依然有待深入,教师和学生也要适时对学习思路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雪婷.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课外语文,2019(7):128-129.
   [2]闫玏.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D].
   [3]涂玲.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
   [4]杨志明,徐柳.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及其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围城》的形成性评价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No.211(08):7-12+19.
   [5]潘丽如,何琦培.思维导图式阅读方法指导课课堂实施策略例谈——以指导阅读整本书《尼瑙克山探险》为例[J].广西教育,2016(44):54-56.
  饶礼喜,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6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