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纵观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分值越来越大。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形成。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转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够将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模块的内容整合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实现融合,将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简单、直观,便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与长效记忆。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040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对每个人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筛查和正确有效的处理信息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体现出学生良好的课文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着力推进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快速获取并处理不同知识及信息的能力,并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 教师力求全面,学生难以归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还不算太大,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中全面教授阅读知识。同时,初中生玩心重,语文阅读又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许多语文教师会在课堂中尽可能多讲,阅读作业也尽可能多留。
   反观学生的视角,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需要将当天学习的所有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才能开始写作业。但当语文教师课堂所讲的内容过多、过杂时,学生往往只能记得一些片面性知识,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此时,教师讲得再全面,学生也很难将语文阅读课堂学习的内容尽数吸收。
   2. 教师不注重教法更新,学生兴趣难以被激发。要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有效吸收,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规划重点、总结归纳。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只会读课文、讲课文、教习课后习题,并不会对学生的主动性归纳能力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在课下总结时总会处在一种不全面的状态下,久而久之,就不会继续认真听讲。同时,当教师不注重学生需求,一味地坚持以讲授法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下滑。由于课上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学生可以维持记忆的课堂内容越来越少。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
   1. 思维导图概念及特征概述
   初中生很难将知识点进行有效分解,而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模拟人的思维模式为主的逻辑图形。人们可以将思维中混乱的思绪归纳为一个点,然后以这个点为中心划分两个及以上的分支,不断对这些分支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直至将人对于中心点的思考尽数写出。思维导图的内容价值可缩放、可宏观,一切都以书写者的逻辑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自由特性。
   2. 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点
   人的思维主要呈现出发散性思维模式,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人的发散性思维以图画形式进行直观展示,有助于学生从复杂的事物中理清思路,找出重点,并以此作为中心延伸出几个分支,各分支伴随知识的丰富和扩展继续扩大散开,可见,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并体现出其更为直观和开放的优势。
   3. 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功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知和长期牢固记忆。同时绘制思维导图会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分析、思考,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推理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其知识记忆能力、课文阅读能力。
   4. 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中将教师所讲和自己心中所想有效结合,就能减少落下的课堂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需要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有效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走神时间,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课堂教学前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1)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可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如,阅读小说,学生可借助已有的知识框架图,列出主要人物、情节等,在发散性思维下,随着阅读进度,导图中的内容会不断增加,使學生在理清作品思路的同时优化了逻辑思维。
   (2)运用思维导图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课堂时间和教学进度所限,让学生课前借助思维导图预习,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并有效改变以往学生预习无方向的状况。通常教师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文章并结合文体绘制出思维导图,并对学生的导图进行认真批改,对出现的错误要求重复备课,课堂中主要针对导图中暴露出的难点、错误点予以指导,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2. 课堂教学中适时采用思维导图促进阅读理解
   (1)阅读教学中教师示范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指导学生懂得何时使用、如何设计、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切实发挥思维导图对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教师可首先示范用思维导图将课文知识点直观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加深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主旨。如《苏州园林》是一篇散文佳作,为了让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及课文体裁有初步认识,教师可设计关于体裁的思维导图,将“体裁”作为中心图,随后引出“散文、小说、诗歌、戏曲”作为一级分支,随后由“小说”展开,引出“人物、情节、环境”等作为导图第二分支,由于导图层次清晰、简洁新颖,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少学生已摆脱了机械的识记,开始运用思维导图作为知识点的分类及记忆方法,大大提高了记忆效率。
   (2)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绘制思维导图
   随着语文阅读的逐步推进,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示范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分析课文。以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人物、人物关系、故事环境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对人物的关系、环境结构进行书写。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对于不同关系,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书写。因此,当学生在书写时,就会想要在纸上填满更多的颜色,从而更加细致地阅读小说情节,养成有条理的阅读习惯。再比如课文《藤野先生》的教学,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定组长一名,引导每个小组按照文章的内容、顺序、结构、语言等方面分析并绘制出全文线索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各组的思维导图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清晰度评出优胜小组。在导图绘制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主角,各小组成员为优质高效地完成绘图任务,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最终较好展示了每个小组的导图制作成果。
   3. 课堂教学后及时采用思维导图巩固复习知识点
   将思维导图用于课后复习,可以全面梳理所学知识点并提高记忆持久性,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复习时针对众多知识点,为避免思维混乱,可采用关联性思维绘制思维导图,以关联的方式呈现出零散的知识点,建立学生知识点的空间感以强化记忆。如文言文的教学,也可采用思维导图来学习并记忆。一是由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中常遇到的文言难点,并在课后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及要掌握的知识点,如,当课上教授文言文时,学生就可以在课后沿着课上思维导图的模式不断对其支路进行填充。如“方”字的翻译,共有正(方为秋田之害)、才(方两三级)、将要(今方来)等几种意义。通过借助思维导图采用发散记忆强化学生认知,每当学生看到“方”字就会联想到相关语境及几种不同的意义,简单而高效。
   综上所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串联起各知识点,引发学生的系统思考,提高学生记忆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增加课文的学习深度及广度,是一种提升学生自主高效阅读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13.
  [2] 汤 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1).
  [3] 王玲玲.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的实用性探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2(1).
  作者简介:赵一清,1986.02,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赵北中学        034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