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对比性思维导图、放射式思维导图、质疑式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想象阅读、思辨阅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对比;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22-02
  思维导图本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工具兼具美丽性以及高效性的特点。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思维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呢?
  一、运用对比性思维导图,引导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往往更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运用情感对比导图,引导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感对比导图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关文本展开对比阅读。例如,在教学《春晓》这一首诗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紧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如好眠的人、欢啼的鸟以及无情的风雨、凋零的落花等进行反复对比、品味,便能够触及潜藏在这些意象之后的情感。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呈现以下思维导图(图一)。
  教师还可将几篇文章聚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知同辨异。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两首古诗的作者进行对比。他们不但是诗人,也是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而且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改革情况却有明显的不同:一个踌躇满志、大展宏图,而另一个则是被一贬再贬。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一暖一冷的意境,实际上正是诗人心境的完美诠释。教学时,紧扣这一对比点可以设计如下思维导图(导图二),使学生立足文本意境以及写作背景,展开对人物和事件的琢磨品鉴。
  (二)运用表达对比导图,引导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感悟文本语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应组织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内容以及表达形式,并以此架构阅读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教师可立足语言表达这一视角设计阅读思维导图(图三)。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敌我双方所使用的战术展开对比品读,体会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悟我军保家卫国的坚定立场。
  (三)多文本对比导图,引导比较阅读
  多文本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搜集、处理信息,通过质疑探究、演绎归纳等诸多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牛郎织女》时,为学生设计了表格式的思维导图,并引入《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孟姜女》三篇文本组织群文阅读。通过纵向比较,学生发现:这些文本虽然都是民间传说,内容上都是爱情故事,并都有一个反派人物,但是结局却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提出新问题:“为何在民间传说中大都是爱情题材?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对结局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比较通常与观察、分析等相关活动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复杂性的智力活动。只有比较才能鉴别,才有助于深化认知,才能展开积极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表格式思维导图,学生能展开有序的比较以及深入的思考,有助于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运用放射式思维导图,引导想象阅读
  放射式思维导图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基本型。这一形式结构具有一个中心点,并以此为放射点辐射四周。二是花木虫草式。这一类型也有一个中心点,但以花木草虫的形式呈现出来。三是意象联想式。它同样以中心点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外在表现大都基于作者的自主想象,所以很多图形并不是完整对称的。放射式思维导图,可以更直观、更充分地展现创作者在思维發散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运用花木虫草式导图,引导想象阅读
  这种导图在表现形式上以花木虫草等形象为主,所呈现的是需要记忆以及思考的部分,从基本核心出发,以花木虫草为外形向外辐射,展现相关的思维以及记忆要点,特别是二级、三级思维被创生成为草木的分叉或者是昆虫的肢体。一般情况而言,这种结构具有典型的对称性。
  这是一幅荷花图(图四)。它所展现的是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顺序以及具体的写法。灵动的外在形象以及粉嫩的色彩,使枯燥的字母记忆成为轻松的联想。这样,既有效地梳理了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精准地掌握学习要点,提升记忆的效率。
  (二)运用意象联想式导图,引导想象阅读
  意象联想式导图也是放射性结构,其根据创作者的自由联想、思维表现以及记忆内容为主,所呈现的图形更具象化、更生动,能够更充分地展现创作者思维的活跃性。此类图式能够聚焦于思考以及记忆,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池上》这一首诗时,可以借助以下思维导图(图五),引导学生学习。
  这一思维导图所展现的是小娃偷采白莲这一场景,既生动传神,又充满童趣。导图主要借助简明的话语阐释诗句的含义、描绘诗中的场景,充满着童真和童趣。明艳的色彩以及活泼的形象给抽象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灵动的情趣,表达了对诗歌的丰富想象以及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质疑式思维导图,引导思辨阅读
  古语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引发思维的关键所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课题、教学重难点以及关键处,引发学生的质疑和探究,并不断地追问,以把握文本思想、情感的脉络等。在课堂上,教师可设计“质疑—探究”式阅读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以下思维导图(图六)。  [16    李时珍夜宿古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奔波之若
  断垣残壁、蛛网四结——条件之苦
  深夜写作、端详品尝——钻研之苦][苦?] [“吃点苦是值得的”                  造福万民       以苦为乐]
  借助思维导图的引领,学生在品读时既可以充分感悟到李时珍的劳碌奔波、艰苦生活,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他写作《本草纲目》的不易。在总结庞宪与李时珍对话之后,学生提出问题:“如此艰苦的条件,为何李时珍认为不苦?”教师此时紧扣主人公的言行,分析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探究人物内心,发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的思想根源——造福于万民。
  质疑式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基于品读深入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质疑式思维导图也能够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记录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结合演绎归纳的方式对思维成果进行提炼,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在阅读教学中,精炼的板书是链接作者思路、教学思路以及学习思路的有效桥梁。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将板书设计成思维导图,就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文本的内隐性知识,将阅读思维可视化,从而优化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既能够达到省时增效的目的,又能够实现整体感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深度与广度。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2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