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舞动特色 跳出风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特色操作为铜山区学校体育的一大亮点,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它充实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体育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我校利用跳绳,精心创编绳舞,让学生舞出特色,跳出风采。
  关键词:绳舞; 特色; 风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189-001
   特色操作为铜山区学校体育的一大亮点,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创新了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体育教师集体智慧的体现。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而且对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彰显学校特色有着积极的作用。我校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创编了动作简单、美观大方、阳光动感及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绳操——《绳舞飞扬》。让学生舞出特色,跳出风采。
  一、精心确定主题
   特色操的创编应新颖,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练激情,并且要有良好的身体锻炼效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校特色,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应用于平时练习和锻炼。基于这几点,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条件、特色、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等,最后确定以跳绳作为练习器械。跳绳是一种典型的轻便休闲健身器械,不受场地、时间、季节的限制,活动方式简单易行,是一项符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尤其方便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练习。
  二、精细选配音乐
   风格不同的律动音乐是各种健身操的灵魂,它体现着健身操的特色、风格、节奏。符合健身操特点的音乐能激发创编者灵感和学生的学练兴趣。所以音乐选取的合适与否决定了创编操的特点,要根据学校特色操的主题选择。音乐的确定,为特色操的创编确定了基调,在创编的过程中应根据音乐的特点调整或改编特色操的动作结构和动作节奏。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自己制作音乐。我校学生是初次接触器械类健身操,对于无口令的音乐较陌生,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音乐的选择上,我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查找网上海量资源,最后选定了20多首音乐。为方便学生能快速掌握音乐节奏,又经过反复筛选,选择了一首旋律动听,节奏鲜明、规整,速度和长度适中的音乐《steps - five six seven eight》,深受学生的喜欢,并且奠定了健康向上的特色操基调。
  三、精确编排动作
   特色操形式多样,动作也非常丰富,可借鉴与创编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其动作的风格与特色各异。在特色操的创编过程中,教师发挥专业智慧,取众家之长,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注重动作的合理性,实效性和艺术性,能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特色操既要设计单个动作,也要有学生配合动作的搭配,空间上还要体现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其动作的观赏性、艺术性,要同选配音乐一致。依据我校学情,操的整体动作设计,前后动作的连贯衔接,结合音乐,精心设计,恰当选编,还依据广播操的特点和绳子柔软度的特点,共设计了预备、伸展、扩胸、体侧、体转、肩部、跳跃和整理等8节操,根据音乐的节奏将其中5节操重复做两遍,并将学生的交流配合、队形和空间方向的变化穿插到各节中,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效果。
  四、精巧设计队形
   令人眼前一亮,别具一格的队形变化,能使特色操更具有观赏性,但队形变化的可操作性要切实有效,应为动作的展现服务。因此,队形变化的创编要与动作编排相结合,要使队形变化能够展示动作的点和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根據这些原则设计出精彩纷呈的队列队形变化。可以前后左右交换穿插、高低变化、拉开缩小、转换方向、动静对比等。有多样的队形,学生练习起来比较方便且容易记住自己的位置,集体练习时也省时省力,效率高。
  五、精良完善方案
   整套操创编结束后,一定要检验整套动作的可行性,因为学生才是实践特色操的主角。一方面教师要先试做,请同事评价,并给与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从各班中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试教试练,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经过反复修改后,再确定各节操的动作,并画好动作简图,写好动作说明,留作存档。
   一切有利于学生身体发展的活动,都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特色操的创编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具有提高和促进作用,也是体育教师专业领域的延伸。学生能够利用动感明快的特色操进行兴趣盎然的体育锻炼,我们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豪和快乐!一线体育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除了汲取前辈的良好经验外,在创新上应具有探索,实践,开创的精神。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创新编排具有地区,学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变被动练到主动学,切实改变学生身体素质连续多年持续下降的局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让学生舞出特色,跳出风采。
  参考文献:
  [1]姜秀.坚持成就梦想——“呼啦圈特色操”创、编、练的点滴体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9(7)
  [2]张旭平.中小学特色课间操的创编原则及方法[J]甘肃教育,201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9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