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立德树人”元素 彰显数学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需转变教育观念,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发掘数学学科的本质魅力,开展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才能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关键词:科学精神“价值”追求;发展思维“本真”追求;渗透美育“魅力”追求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它使得我们学科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发掘数学学科的本质魅力,开展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才能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一、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应把培养科学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一)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打下“面向未来、接力奋斗”之基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其价值观念(信念)紧密相连。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社会,对继续学习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个人智力、能力的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时,这种认识就会转变成一种态度倾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数学学习。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理想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从而激起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指南针,随即可以像学生介绍我国现代科技发明——北斗,开设《从指南针到北斗》活动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国的科技发明都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打下“崇尚真知、严谨求知”之基
  我国著名数学家周海中曾说:“数学表达上准确简洁、逻辑上抽象普适、形式上灵活多变,是宇宙交际的理想工具。”故教学中要通过猜想、实验、操作、验证引领学生体悟科学本质、培养实证意识;并学会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身边的数学现象、问题;同时还要注重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a×(b+c)=a×b+a×c后,学生可能会受类比推理的影响,认为a÷(b+c)=a÷b+a÷c也是对的。这时让学生通过举例进行判断推理,发现后面的等式不成立,是错误的。发现“合情”推理未必都正确,从而增强学生学会批判、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不怕辛苦的良好意志品质,打下“克服困难,勇于探究”之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成就最大和最小的人,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认知水平,而在于对工作和学习是否有信心、进取心、坚韧性、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意志品质。数学家张广厚谈到数学家和科学家“若是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咬住困难不放的决心,就不能达到成功”。因此,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几乎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气。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碰到困难或难题时,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
  例如,小学生的计算受思维定式、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的因素,常把计算做错。形如1013-13×223-114+34,学生会忽视运算符号和顺序,在“强成分”因素的干扰下,常常会先算1013-13=10和括号里的114+34=2,导致计算错误。故平时需加强良好计算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力培养意志品质。
  二、 数学是思维的殿堂,应把发展思维作为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
  (一)挖掘每个教学内容中的蕴含的思维元素,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数学育人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小学数学课程標准》中又说,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并挖掘出每一个普通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维元素,并想办法把这个内涵在课堂上切实彰显出来。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探索“图形分割”的规律,教材让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一折、画一画,呈现了4种不同的分割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比较这4种不同的分割方法,发现每一种方法所画出的直线都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进而想到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任意画出的直线都应该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经历化抽象为直观,将数绎成形,加强直观推理和探究”的解决问题策略,获得借助图形直观展开数学思考的经验以及对探索简单数学规律一般过程的体验与感悟。
  (二)引导学生深刻经历思维提升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在思维品质上,它是数学思维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培养思维品质就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引导学生深刻经历思维提升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那就要创设蕴含较强思维成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索。还需有意制造一些“障碍”,让学生的学习之路变得曲折坎坷,从而需要持续思考。在学习形式方面,需努力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亲身去“做数学,悟数学。”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出示15÷3,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计算方法。有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15改成315;有学生按商不变规律进行恒等变换,用被除数和除数同乘5或同乘13;有学生把分数15转化成小数0.2,再同时扩大10倍;有学生用除以3,就等于乘13,接着教师让学生讨论各种算法的适用范围,这样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概括自然就全面而深刻了。
  三、 数学是符号化的“语言”,应把渗透审美教育作为数学教学的“魅力”追求
  我国当代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但很多时候,数学教学却不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数学美、进而引导学生去创造数学美重视不够。所以,应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引导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揭示”数学美
  数学教育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抽象、含蓄、严谨,但在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却又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统一、简洁、对称、奇异等等的数学美融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空间和几何、认数和计算、简易方程、应用题等内容来渗透数学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到数学王国里充满着美丽的花朵,从而激发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的基礎。练习题:
  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首先让学生从上往下与第1题比较,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的数值大小变化;接着从下往上与第4题比较,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的数值大小变化;在对比中揭示规律,感受小数的相似、渐变之美;再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想让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小数点要怎样移动?让学生感受小数点移动时的运动之美。
  (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追求”数学美
  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方法的美妙之处体现在它的简洁性、典型性、普遍性和奇异性上。它给人美的感受。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强烈、最灵敏、最深刻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进入最佳状态,灵感思维和逻辑思维交融促进,奇异的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美的解题方法就会出现。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智,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解题的实践中追求美。
  例如,圆外有一个与之相切的大正方形,圆内也有一个与之内接的小正方形,求大、小正方形的面积之比。题目给出的图形对称而美观。但已知条件不明显,数量关系“含而不露”,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旋转里面的小正方形,再给图形添加辅助线,就会发现S大正方形∶S小正方形=2∶1,在解题实践中“追求”数学美。
  (三)引导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实践中“创造”数学美
  数学研究成果美,数学的发现过程更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再现数学的发现过程来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定理、性质、方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中所独有的尝试性探索过程,对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还能使学生饱尝到数学创造美的甘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不直接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剪、折、拼等实践活动创造性地把三角形转化成已掌握其面积公式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培养了自己“创造”数学美的能力。
  总之,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数学教师需立足教学岗位,上好和研究好数学课,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在实践、反思中,实现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喜花.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9).
  [2]黄朝晖.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吉林教育,2017.
  [3]聂国红.在数学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J].吉林教育,2018(36):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