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现语文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普遍不足。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帮助学生培养出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之后素质教育的展开以及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功能,接着结合具体实例从六个方面(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思想寓意美、意境美以及结构美)解读分析小学语文课文中审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后,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做好审美教育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审美能力看作道德的象征,黑格尔则将美与人的解放相联系。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实现人们对于整个物理和人文艺术世界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使人在思想上变得更加高尚与积极。21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审美能力的形成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的成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作为传递语言价值的学科,是人文主义素养形成的关键,因为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现“人之为人”的最好的形式。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延伸总是伴随着语言世界的拓展,同样,语言世界的拓展也无法离开精神世界的充实。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教育模式背景下,部分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本可以承担的审美责任,而将课堂变成了单纯地灌输应试知识、应付考试的渠道。正是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美育的主要功能,接着针对课本文章中的美育部分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 语文学科审美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以美启智,开发创造能力
  语文教育中美育与智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对古今中外名家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在充实自身心灵世界的同时,获得对语言运用方法、思路以及规律的提升,从而丰富自己运用语言去针对美的事物进行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在很多知名教育家看来,美与逻辑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性思维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语文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语言理解和文字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以美育美,陶冶审美情感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我国知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是指,将美学中的原则,运用到教育中,形成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教育方式。语文学科之所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与它语言中富含着情感有关,审美的过程就是感受共通情感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其中所富含的情感而达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形成完善人格的使命。
  (三)以美育启善,完成语文德育任务
  通过审美教育,使得学生将强迫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统一,进而可以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行为,实现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的结果。通过对美的感受,帮助学生在一种自觉、愉悦的环境下感受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从而实现“以美储善”的目标。
  二、 六大方面看语文课文中的主要审美内容
  (一)语言美
  汉语言经过上千年的渊源流传,其形式优美且内涵丰富,具有丰富细腻的表情达意功能。以诗歌为例,其语言往往精巧、凝练、传神并且具有很强的韵律,学生在仔细的推敲品读过程中可以切身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
  以古诗《小池》为例,本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却具有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细流、泉眼、树荫、荷叶、蜻蜓等意象,其中“惜”“爱”“尖”“立”四个字更是准确地把握了小池中景色的基本特征,将一张转瞬即逝的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一种生动、细腻、清晰、活泼的画面感油然而生。
  (二)情感美
  情感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最主要动力和思想的源泉。相较于现实世界而言,文学作品中世界中的情感往往更加丰富、形象、饱满、深刻,展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艺术的发展是情感所驱动的,借助于文学载体,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通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往往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热情的歌颂真善美,注入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以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为例,“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下雨这一自然现象注入了人的灵魂,在不知不觉间秋雨蹑手蹑脚地来到我们身边,同时也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你看,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借助于细腻、饱满、优雅中又带着一丝调皮的笔调,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传递给读者。借助于这些包含着作者丰富情感的阅读体验,学生们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大自然獨特的魅力,可以激发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自己周围的景物,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形象美
  借助于丰富饱满的形象的塑造来达到抒发作者情感也是课文中常见的方式。以《桂林山水》一文为例,作者围绕着桂林的山与水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原本抽象的语言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将漓江绮丽娟秀的山水画卷立体的展现到读者面前。
  小学课本中同样构造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一举一动,对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将相和》中使用对比的手法将蔺相如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少年闰土》中,天真可爱、淳朴活泼的闰土定可以给同样年龄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思想寓意美
  思想作为人类活动最伟大的结晶,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主流的审美体验。借助于语文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认识种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借助于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人生哲理。以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天地《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为例,小白兔与小灰兔都在帮助山羊伯伯收白菜,到了收获季节小白兔与小灰兔却做了不同的选择,小白兔选择了白菜籽小灰兔选择了白菜,等到后来小白兔用种子自己种出了许多大白菜,报答了老山羊。这里所表达的思想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生存的技巧,才能在未来真正地收获成果。   (五)意境美
  “意”是指作者主观想象出的构建,而“境”则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借助于“意境”的构建,作者可以传递给读者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以著名作家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为例,通过对村庄风景人情的描摹——“茅屋”“孩童”“小溪”以及“莲蓬”等等,把我们身临其境班的带入到这农家生活中来,感受现代社会中难以体验的独特意境。
  (六)结构美
  结构充当一篇文章的“骨架”,没有结构的文章只能是松散的、不成形的,对于作者来说如何巧妙的选取平衡文章的结构,其中蕴含着很高的美学要求。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多为记叙文或散文,其文章结构往往较为精练,上下文思想连贯,便于学生理解。以《爬天都峰》为例,其中的主要叙事结构为:“我”起初感受到天都峰的畏惧——遇到一位老爷爷和他一起登山——奋力爬山的过程——最终成功登顶——与老爷爷相互道谢,最后,借助爸爸的口吻点明文章主题——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 针对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审美观,鼓励审美差异化的存在
  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被感受时却是主观的、个性的。审美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体验,往往会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莎士比亚心中却不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其生命价值不仅仅来源于作者的创作过程,同样,每一名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也蕴含着重要价值。不同的审美经历、不同的审美感悟能力、不同的审美需要共同决定了不同人对于同样作品美的感受不一定要是相同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针对新接触的事物也往往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如果我们过分想要用教师的审美体验强行替换掉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审美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可以引导但不要强制学生接受教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在课堂上留足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解读的权力,激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将美育与德育以及智育相结合
  真、善、美三者之间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主体。善与真共同构成美的前提,同样,真与善发挥到极致便是美本身。美作为一种实践产物,是在自觉自由环境中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进行的创造。正是这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将美与真、善联系起来,三者共同构成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审美的教育,能让学生将强迫性的社会伦理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身需求感受相统一,进而可以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行为,对于未成年人完善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美
  在实际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趣味性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最好方式,往往来自他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教学方法将抽象的语言适度还原为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构建更加贴近儿童想象世界的审美形象,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美。在趣味性的引领之下,学生完全出于自愿的情况下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愉悦性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式。美的体验作为一种无功利的追求,将我们从理性的牢笼中拖出,运用最原始的情感去感受最真实的状态。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审美带来的愉悦,他们就可能主动将课本中的内容作为审美对象去自觉地进行感受和审视。
  四、 结语
  审美教育从来都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语文这种富含人文主义语言的学科来说,其教材中无时无处不在体现着审美的内容。教师作为课堂审美的第一主体,应该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给学生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并且,应结合小学教学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美、感受美进而爱上“美”。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更加重视审美教育,通过小学期间的审美教学,为将来学生全面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96-101.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5-17.
  作者简介:卢东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7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