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诗词教学更有“诗”意的策略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朗读缺乏教师的引导、示范与评价;注入式的串讲和文学赏析式的分析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缺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创设,背诵成为古诗学习的唯一目标。文章针对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古诗词教学更有“诗”意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诗”意;策略;个性化阅读;意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112-02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一册语文教材都安排至少4首古诗词,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诗词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古诗词教学更有“诗”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朗读上要重视古诗词的音律美
   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道出了诵读的要义。有的教师把诵读古诗理解成一遍一遍地循环读,学生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朗读水平却没有提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教师的引导、示范与评价。
  古诗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节奏美、音韵美,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讲究正确示范和引导。例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山一程》的初读设计。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笔下,乡愁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山一程》,注意仔仔细细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王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激情导入,并提出朗读的要求。这具有梯度的朗读设计,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初读目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第二,要讲究教师在读中有价值的评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读不好、读不到位时,教师细致及时、循循善诱的评价,会使学生逐步感悟出读好诗词的技巧,在读中渐入佳境。例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词时,学生读到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时,语气较为平淡,笔者立即改变教学流程,作出朗读评价,并发问:“这首词结尾的标点有何特色?”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句末的问号,很快说出这是一个反问句。“忆”即回忆,与题目相呼应——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词人在词中极力描绘秀丽的江南风光,以反问作结抒发追忆留恋之情,因此,能不能读出反问的语气,关系到是否能把握住本词的感情基调。
   二、理解上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感悟
   现如今,注入式的串讲和文学赏析式的分析,往往充斥着古诗词课堂,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古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对字词句的枯燥讲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诗文对话,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语言,捕捉感情色彩,对形象鲜明、有深刻含义的重点字词,反复推敲,感悟作品内容及其蕴含的内在情感。例如,《四时田园杂兴》仅用28 个字就把人们带到热烈的劳动场景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境之中。诗的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情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你认为诗中的哪个词描写了孩子们的形象?学生反复诵读后,认为“学”字使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地方学着种瓜。这个“学”字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夏忙的场面更加热闹活泼。
   三、情感体会上要创设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简略地讲讲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缺少“诗中有畫,画中有诗”意境的创设。读诗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句的意思出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也可以通过鲜明的画面、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创设意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入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1)创设情境,音画诗尚。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直观的事物更易诱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画、音乐等素材的利用,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情境,让古诗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教师可以书上插图为背景制作动画:荒城、古道、远行的人、春风拂绿、小草摇曳,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再配以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师:孩子们,用你们的耳朵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细细地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这是分层要求,逐层递进。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自由表达,课堂气氛热烈。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感受送别场景,体会作者的离愁别绪。
  (2)古今联系,融今入古。古诗写作年代久远,社会生活和语言习惯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因此,学生对古诗描写的内容有距离感,对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设法拉近文本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理解。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看图展开想象:一是想象小儿钓鱼时的心情,二是想象小儿看到路人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古今联系中走进小儿的内心世界,与小儿的情感产生共鸣。
  (3)化诗为文,读写结合。古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古诗的教学价值不只在于品读,还在于是好的习作素材。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在改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得以外现。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分别时,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要表演,先要有剧本。为此,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剧本。剧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要有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剧本创作完成,要进行展示,评选“最佳剧本”。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参与创作的乐趣,还加深了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4)利用“留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诗歌语言高度精练概括、跳跃性很大,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教师可以利用诗歌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竹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了风吹雨打之外,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通过想象竹子经历的磨难,学生能感受到竹子的精神。
   总之,古诗词教学需要讲解,但不宜多讲,而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要重视古诗文的“诗”意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享受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廖小玲.探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9(24).
  [2]孟红霞.情境教学在打造小学古诗词魅力课堂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12).
  [3]聂红梅.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5).
  [4]刘保梅.想象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34).
  [5]李晓霞.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6]冯洁.适度、适当、适时,让拓展成为学习古诗词的助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9(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