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德育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文章围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融合性教育所呈现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进一步规范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和方向指导。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01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立足于“立德树人”核心内涵,积极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德育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教育工作体系,应成为学校重点研究的内容。学校不妨从心理层面出发,根据学生具体的心理表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心理品格的基础上落实德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分析
   1.促进对学情信息的掌握,明确德育目标
   学生的道德表现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信息,明确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而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例如,教师通过沟通发现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突出,而学生在自卑心理影响下性格往往比较孤僻、冷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交际能力作为德育目标。
   2.有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针对性
   德育活动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德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传统的、呆板的德育模式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而合理地融入心理教育,能深入发掘学生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实际需求,进而设置科学的德育方案。这样,就能使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吻合,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3.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能够让学生自觉规范心理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从而支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宏观层面讲,这有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路径分析
   1.设置独立心理咨询机构,优化心理干预
   为实现融合性教育,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建设独立类型的咨询机构,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提供载体支撑。同时,学校应加强咨询教师的引进,并对工作体系和工作职能进行规范,使心理干预活动有完善的体系支撑。在设置咨询机构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做好与文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心理教师与普通教师、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从而保证心理教师所获得的学生心理信息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干预活动。
   2.加强学生心理状况调研,设置个性化德育方案
   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德育方案,以保证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特征。首先,教师需要全面调研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平常的行为表现。然后,与学生进行沟通,遵循耐心、细心、平等和民主的原则,构建和谐的沟通氛围,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背后的诱因,并制定合理的干预和教育方案。例如,教師了解到学生家庭结构特殊,即家长离异导致学生亲情缺失,造成学生性格乖张、叛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感疏导和日常关怀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爱与关心,从而弥补学生亲情层面的缺失。
   3.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多元化德育活动
   为保证德育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需注重创新德育活动,通过多种创新举措开展多元化德育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质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这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增强情感感悟,进而端正自身的心理认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心理知识讲座,明确积极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表现,并通过生活案例的列举和德育情境的创设,端正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情况,开发其他类型的德育活动,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及良好的生活能力等。
   4.贯彻家校融合理念,丰富融合教育主体
   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家校融合在促进教育革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德育工作的覆盖面更加全面、具体,丰富与完善教育主体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向家长渗透先进的德育思想,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德育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家校合作方式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丰富的亲子活动。在校内,组织“优秀家风”宣传活动,或围绕特定的德育主题组织亲子情景表演和戏剧扮演等活动,如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排队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在校外,教师需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例如,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耐心教导,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家长需要从自身做起,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发挥榜样作用,向孩子传递正确的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5.实施激励性评价管理,培养学生积极观念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激励性、肯定性的评价,本着柔性化原则实施管理,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和管理工作的情感认同度,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落实赏识教育,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肯定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思考与展望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
   为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以便在与学生相处和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精准辨别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科学设置德育方案。
   2.完善和创新融合性教育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践行融合性原则,不断创新教育体系。教师要依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资源的整合,通过微视频的制作和播放实现教育环境的优化,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加深学生的情感感悟,促进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品格的塑造。
   3.注重校园学习和成长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传经颂典”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到更多、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举办模范代表学习活动等方式,向学生讲述社会、校园中的优秀案例,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构建融合性教育体系,合理制定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方案,并对具体的德育活动进行创新,为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建设,让学生端正心理认知,规范行为表现,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咚,鐘慧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衔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2).
  [2]李文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及实现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3).
  [3]王晗,廖明希.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8(21).
  [4]张丽芳,仝宇光,石国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之我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