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学生生活能力摭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旭棋

   摘 要:生活能力是每位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点。在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三个角度综合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既能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又能掌握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生活能力,以便未来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能力;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7-0014-02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分析,生活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及生活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和秩序,进而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有助于建立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的潜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则是检验学生课堂所学的关键,能够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运用于社会生活。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细化和创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树立生活规则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可见,培养规则意识应是德育的重点。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学习和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及准则,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并结合社会现象寻找自身的不足,进而明确自己的错误行为违反了哪些制度或准则。对于悟性比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和案例并进行思考就能有所了解。但对于悟性比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其分析,或者以简化案例的方式更加直接地予以说明。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中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开展“秩序小实验”游戏:将五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在一个瓶子中放入五个小球,每个小球都系上一根绳子,瓶口大小仅能容纳一个小球,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将五个小球从瓶中抽出来。通过游戏,学生发现如果抽球没有顺序,就一个球也抽不出来。这种直接观察和体验的游戏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又为学生展示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是教师在课余时间拍摄的,有些是学生打饭时插队争吵,有些是学生拥挤着上校车……照片中的一些主人公就坐在讲台下面(头像已打上马赛克)。透过这些照片,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规则缺失的危害,进而明确自己未来的改进方向。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生活规则、法律法规等将会伴随其一生。学生在学校需要遵守规章和规则,进入社会也是如此,如在图书馆不能喧哗,在公交车上不随意占座、懂得让座,在公共场所不到处丢垃圾……生活中的规则,应成为学生必须遵守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二、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提高生活感悟能力
   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材料,那么学生就无法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书本知识,这样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问题时就能在脑海中萌发解决问题的方法。情境的设置,应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真实感。教师应加入学生亲自参与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看”,还要让学生“表现”,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这种情境模拟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
   例如,五年级上册中“学会沟通与交流”这节课的体验性比较强,学生如果缺乏实战训练,就很难主动将在课堂上学习的沟通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楚日常生活沟通的方式和技巧,还需要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尝试运用沟通与交流的技巧。教师可以从学校或家庭生活中选取一些素材,创设相应的矛盾情境,如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发生矛盾、学生与家长沟通时发生矛盾的情境。教师先选择情境模拟的“演员”,再为他们安排两个“调解员”,看看调解员能否有效调解他们的矛盾,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经过一系列的情境模拟,学生能够领会到人际关系的真谛,也能够认识到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关键点。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沟通与交流是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场合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学会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提升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
   三、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培养生活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迅速适应社会生活。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模擬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
   例如,教学完六年级下册中的“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三个小组,让第一组的学生跟随环卫工人打扫城市卫生,学习打扫卫生的技巧,并搜集环保信息,让第二组的学生在城市展览馆担任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解环保知识和垃圾分类的方法等,让第三组的学生进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讲解生活废物再利用的方法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增强对环保的认知,还能掌握更多环保知识和生活实用技能。
   总之,观察、体验和实践是学生走进生活,提高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材料,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教学素材,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妍.摹仿生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
  [2]姜新华.道德与法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教书育人,2019(07).
  [3]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8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