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娟 陆强 张兰华 张兆臣

  摘  要 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恰逢合校之际,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建设具有医工结合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新工科;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专业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2-0077-02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of Computer Major in Medical Colleges//TIAN Juan, LU Qiang, ZHANG Lanhua, ZHANG
  Zhaoche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at the time of the school mer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in computer majors in medical college, the reform of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implemented and the pers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between the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medical colleges; computer major; pro-fessional laboratory;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1 引言
  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于2019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融合战略,为优化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实现内涵式发展,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资源组建而成,旨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本文抓住学校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契机,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功案例[1-4],以医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依托学校雄厚的医学力量,探索建设具有医工结合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2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于2001年,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培养方向单一、与实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转变教育理念,修订培养方案  学院早期制订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类硬件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编程技能以及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等,要求学生具备研究开发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能力,将来毕业后适合从事计算机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管理和教学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智慧医疗的发展,单纯的计算机类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及时修订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类相关知识,还要熟悉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反馈于医学需求,服务医学,进行医院信息管理、医疗信息系统和医疗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
  重组课程模块,优化课程体系  早期的课程设置单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体系缺乏交叉学科背景和复合知识结构。近年来,为了应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以往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壁垒,调整课程结构比例,减少讲授型课程,增加学生自身主导的实践性、探索性课程,体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提供多门选修课程供不同阶段学生自由选择,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突出医工结合特色,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不仅开设“数据结构”“人工智能”等常规计算机类核心课程,而且增设“医学影像信息学”“医疗智能终端”“放射治疗设备学”“B超原理与维修”等医学类课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必修+选修、理论+实践、通识+专业+创新”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教育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线上学习。
  完善实践教学,加强赛教结合  早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多数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比例严重失衡。以72学时的总学时为例,仅安排10学时左右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简单,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且仅有少量课程安排八学时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工科建设新形势下,学院愈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实验项目+实训项目+课程设计+科技竞赛”多种形式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重新修订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加大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提供诸如“实用数据库技术实践”“网络程序设计(JSP)实践”“Java EE实践”等多门课程设计作为单独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而且学时由原来的八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2)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任务。近年来,学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随时可以走进实验室,自主练习实验项目。学院与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浪潮集团、中软国际、青岛软件园等多家软件企业与机构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建有实践教学基地40余处,教学医院14所,与企业联合共建软件技术研发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工程中心、国家物联网实验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强化“赛教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学院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资金和项目上支持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潜在课程。学生多次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山东省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国内、省内竞赛中获奖。仅2019年,学生成功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八项。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科思维,完善了知识体系,增强了实践能力,获益颇丰。
  深化产教融合,实施联合培养  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学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体制,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培养的方式。自2014年开始,学院与慧与—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联合培养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方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3~6年,采用“2+1+1”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按照专业课程设置在学校学习。第二阶段是分方向学习和实践实习阶段。大三学年嵌入部分慧与课程。大四学年,学校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其个性化發展需求,对于自愿进入慧与基地的学生由基地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进入基地的学生名单,并由学生自愿选择是否进入基地参加专业实训、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对于未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学习。
  2019年7月,学院进一步加强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设置“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方向,在山东省内招生50人,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分析领域人才,旨在满足国家及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对健康医疗大数据方向人才的需求。至此,学院逐渐形成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JAVA技术开发、医学图像处理、医药应用软件设计、.NET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等颇具医工结合特色的专业培养方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
  3 结语
  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是高校办学之本[5]。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探索建设具有医工结合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雄厚的医学力量,融合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体系和医疗知识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照旭,李玲玲,蔡三发.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多维行动路径:基于“全球顶尖大学计划”A类大学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0):3-10.
  [2]阚阅,徐冰娜.“泰国4.0战略”与创新人才培养:背景、目标与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0):11-18.
  [3]杜海坤,李建民.从欧盟经验看数字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61-62.
  [4]王荣明,陈学慧,牛珩,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49-51.
  [5]李立国.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校分类体系[J].山东高等教育,2014(8):1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3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