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顺利转型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是这些高校转型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地方高校转型为背景,基于产教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研究,包括校企协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以及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企协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校企一体化培养师资队伍。同时,政府应转变职能,推进产教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来源]辽宁省教育厅2018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704);沈阳工程学院2018年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产教融合’的内涵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研究”(2018JYZD01);沈阳工程学院2019级校级重点培育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9JYPY01)
  [作者简介]艾静超(1979—),女,辽宁锦州人,管理学硕士,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128-03 [收稿日期] 2020-02-27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到转型高校应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真正的转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1],可以看出中央已从顶层设计层面确立了产教融合作為促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理念。这些都进一步为教育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从有关产教融合的文献来看,我国最早提出“产教融合”的是无锡市技工学校。当时关于产教融合的提出是基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即“产教融合化”的概念,寻找到能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产品,用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这一概念没有被推广开来的原因是概念涉及范围比较窄,这里的“产”指的只是产品,“教”指的只是实习教学。2007年,曾有报刊报道了部分院校提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但关于产教融合的含义还是没有明确。教育部最早于2011年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至此之后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关于产教融合的内涵还有没有统一的说法。[2]
  通过对关于产教融合的文献进行梳理,本文认为产教融合包括两个方面:宏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的融合,融合的关键是高校的专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并影响到双方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协调问题;微观层面的产教融合是指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活动的融合,融合的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生产活动有效衔接。经分析,本文认为:产教融合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社会范围内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技术转移、项目合作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各个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3]。
  二、目前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重视产教融合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作用,并把产教融合作为高校能顺利转型的现实路径。但实际上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实施模式、政策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产教若想实现深度融合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1.学校方面:开展产教融合的热情高,但是意识不强、认识不足,能力不足。产教融合既涉及人才培养,又涉及科学研究。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在应用型研究方面存在着偏学术性、基础性研究比例过大的现象,研究与实践相剥离,研究的内容不适合企业和市场。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的研究优势也是吸引企业的重要方面,因而高校的研究方向要向应用型研究转变,研究内容要向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转变,做到“内容来自企业,过程服务企业,结果回报企业”,目的是真正吸引到企业主动进行产教融合。同时,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2.企业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不足。大部分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形式化现象,仅仅是把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并未实际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双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全程介入、合作培养的长效体制和机制,因而合作的效果不能满足合作双方的需要。只有分析研究高校与企业如何有效协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造产教双方共赢的局面,才能实现双方各自的目标。
  3.政府方面:政府在产教融合是否顺利深入开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具体问题体现在制度制定、政策法规、监管实施细则不完整,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细节,强行执行的力度不够,往往带有很大的号召性和试点性的特征,此外在经费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充分。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将深化产教融合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依据专业、教师和课程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产教融合的深度和效果,同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联动、互相合作、全面促进,并在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协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以及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坚持把专业设置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切入点,充分重视由专业所构成的专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价值,从专业集群的角度出发,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集聚,打造一批当地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从而形成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此外,学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这是保障“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的必要手段。   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路径,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接,根据企业实际岗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标准,实现企业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贯通。
  (二)校企协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1.校企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到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与行业企业人员一起论证,准确提炼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基于CDIO理念,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与模块课程相对应项目式(三级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三级项目是对应一门课程而开展的实践训练项目,旨在加强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二级项目是对应一个能力模块而开展的实践训练项目,旨在加强模块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一级项目是对应多个模块知识而开展的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旨在加强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上项目均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这些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认识、操作、应用到综合创新设计,从而形成了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实现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4]。
  2.校企共同开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目前本科类的教材都是参考重点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编写的,大部分是将此类教材进行删减与重排。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此类教材重理论、重知识、重体系、轻应用、轻需求、轻更新。这种轻重的区别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其他本科人才培养的区别在于应用二字,即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体现应用型,教材编寫体现应用型,进而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适合应用型高校的教材“适用性”问题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应用型”的特色就难免流于形式。校企共编应用型教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由于企业参与了教材编写,这样就使得教材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难度与专业教学要求相适应,内容、范例与服务面向相关领域相适应。因而高校很有必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使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相吻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编写应用型教材。
  3.校企协同创建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能够让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高校要主动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搭建平台,通过邀请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开设相应课程、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校企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合作的平台,才能使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得到真刀实枪的训练,才能有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到专业前沿领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双方互利互赢的局面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会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深入。
  4.校企共建研发基地。校企共建研发基地是在校企之间搭建双方深入合作的一个平台。校企协同的方式,可促使学校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提高教师进企业的实效性,校企共同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问题,鼓励校企联合开发新实验、创造新工艺,并将其运用于高校教学上,这可实质性地解决学校课程开发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表面来看这种合作能增加企业的效益,但实际是一种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的策略。因为只有让企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才能强化长期合作的动力。而校企长期合作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学校,因为它帮助学校履行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责。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师资队伍
  为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师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匹配,急需提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形式。第一,鼓励“教师走出去”。即有计划地允许教师深入企业去学习,既能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其科研应用能力的转化。第二,支持“企业请进来”。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优秀的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或开发企业课程等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企业前沿的知识。同时也鼓励“现场实践教学”,即将企业生产要求、学校的教学任务结合起来考虑和安排,将课堂搬到生产实践的现场进行教学。这种校企积极、深入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打造一支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政府转变职能,推进校企合作
  政府应成为产教融合的发动者、推动者和监管者,重点制定一些可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并完善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制度化[5]。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关于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明确规范产教融合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二是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用以保障产教融合的顺利运行。三是建立有效管理、促进双方有效合作的管理体系。产教融合所涉及部门和环节众多,如何处理好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产教融合顺利深入开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05):35-37.
  [2]王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政策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05):46-53.
  [3]陈民伟,毛雅菲.产教融合理念的认知和实践—以厦门华厦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2): 182-184+144.
  [4]郁汉琪,解乃军,吴京秋,李佩娟.项目教学训练体系构建下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3):81-84.
  [5]杨慷慨,邹有奇.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制度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07):8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