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作为高中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很难掌握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方法;数学规律;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7-0130-02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加之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庞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打好数学基础,使学生由表及里地逐步掌握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然而,很多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难以学习,自主学习意识也比较差。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才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关键。数学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数学回归生活,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设问:“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在平面内进行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课桌一角上三条线的关系,学生就会发现三条线互相垂直,并没有出现两条线平行的情况,与平面认知产生冲突。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很容易得出: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而在空间中显然不能成立。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同一命题进行正确的分析。情境教学有利于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减少抽象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学习困难。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自主性。
   二、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技能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知识探究和解决过程中积累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发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能让学生经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感受数学思想的精妙,发现数学的魅力,掌握数学探究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1.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数形互助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数学问题作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并将题目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明确化,借助“数”和“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简单、直观、具体的图形,使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形结合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形象化,使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简单,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探究和问题分析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化归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化归思想的学习,如果仅注重化归思想的模式与方法,是很难充分消化与理解的。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问题情境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发现、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2),b(4,6),那么,符合与a的距离是2、与b的距离是3的直线一共有多少条?学生如果单纯使用几何方法求解本题,画出相应的直角坐标的平面,则无法直接获得答案,也很难有效分析与理解。此时,教师可通过化归思想的运用,把图形问题转化成函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发现该试题主要是求两个圆公切线有多少的问题,以a、b两个点为圆心,半径分别为2、3的两个圆相切,可知其公切线一共三条。学生通过化归思想,不仅可以使数学问题转变成图形问题,而且能使图形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从而实现解题效率的提高。
   3.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全面分析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对不同情况下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的本质是“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即根据数学问题不同情况下的差异,将整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一一分析、探究和解决,再将各个答案进行汇总,有效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一些学生不具备分析讨论思想,从一个方面对数学问题分析之后,就不再考虑其他情况,导致问题分析的片面性。因此,教师要结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实际应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和应用中揭示出分类讨论思想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将分类讨论思想渗透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准确理解分类讨论思想,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效率。在对数函数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对数函数y=logax的底数a进行讨论。学生得出在0<a<1与1<a两种情况下,函数的图像是不同的,性质也不一样。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的对数函数性质,提高学生分类的全面性。
   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分组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不仅是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知识,也是学生积累下的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和他人相处、共事,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此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他人长处,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避免出现同质问题,有违教学初衷。其次,在完成分组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之间共享自身的探究学习方式、经验、成果。通过总结多方建议,学生能得到多样化的结论,在以后思考问题时学会开辟新的思路,积极学习他人长处,增强学习自信心。分组合作探究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参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次,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分组探究中,指引学生的探究方向,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探究内容。在分组探究中,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互动、交流,完善思路,拓展知识。同时,各组对合作成果进行展示,小组间进行互相评价,能形成组间合作、小组竞争的局面。教师可给予表现好的学生一定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给予鼓励,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卢建彬.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新方法[J].数学大世界,2018(02).
  [2]楊爱华.借助情景“事理”理解“数理”——基于“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教学探究[J].教育导刊,2012(02).
  [3]姜红霞.自主、合作,让高中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基于中小学“合格课堂”背景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9(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20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