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儿童插上想象的彩翼飞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祝禧

  【关键词】《我是一颗蒲公英》;习作教学;语言创造力
  20世纪80年代初,李吉林老师就创造性地设计出想象性作文的范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和风格,让自然成为儿童学会观察、激发想象、表达真实感受、发展语言的真正源泉。《我是一棵蒲公英》便是李老师1981年执教的想象性作文的经典案例。生活、自然、儿童、语言、审美情趣、情感熏陶等语文教学的关键词语,在李老师的课堂上生动地呈现着。今天读来,依然给我们许多启迪。
  一、大自然是真正的语言源泉
  1. 优选鲜活的情境。
  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中写道:“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埂上,让他们去采集野花。不多一会儿,他们兴致勃勃地把采来的野花送给我看,要我告诉他们野花的名字。由于我事先请教了中草药的专家,所以孩子们拿来的野花,我基本上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那开着小蓝花的婆婆纳,那开淡紫色花的紫薇,那开着一朵小红花的蛇莓,那金色的野菊花,那像小麦穗似的知风草……”
  大自然是儿童精神世界的诞生地,是儿童生命力量得到滋养和壮大的沃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真正泉源。这场与野花的相会,是李老师精心优选的鲜活的充满美感的自然情境,是精心预设过的蕴含着教师教学意图的自然之物。李老师不是只把儿童带入自然,随意观察,而是充分利用自然本身的优势,让儿童去发现小河边、田埂上自由绽放的野花。各种鲜亮的颜色、缤纷的样子与可爱的名字一一对应,不模糊、不笼统。具体而可感的野花形象清晰地留在儿童的脑海里。
  由于大自然的真实情境突破了传统课堂对儿童的束缚,儿童如小鸟般飞翔在野外,心灵是极度开放的。他们细致观察,与可爱的不起眼的小花相遇,眼睛变得异常敏锐,情感也与花儿相通。有指导的集体观察活动会影响到每个儿童。
  【片段一】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到野外去观察了野花,你们喜欢野花吗?
  生(齐声):喜欢。
  师:你们觉得野花怎么样?
  生:我觉得野花很美。
  生:我觉得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美的。
  生:因为野花不要人播种,不要人浇水,不要人施肥,所以我很喜欢野花。
  师:在这些野花里边,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生:我最喜欢蒲公英。
  生:我也喜欢蒲公英。
  师:这一堂课,我们就用蒲公英作题材,进行一次口头作文练习。
  因为是细致观察过的,所以儿童对野花的喜爱溢于言表。他们不仅用语词描述野花的形象,还用语言赞美野花的品质。也就是说,当他们在观察野花时,小小的、美美的、自然生长的特点已经印在脑海里。蒲公英“出色的外表”和“能飞翔”的种子,是儿童最爱的。就像给儿童广阔的野外空间去观察一样,课堂上,李老师依然给儿童宽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李老师顺着学生的情感,宛如用相机镜头,巧妙地定位在习作的主角“蒲公英”上。
  2. 激发表达的冲动。
  【片段二】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出题目。大家想一想,老师要求同学们用第一人称,也就是用“我”的口气出题目,可以出什么题目?
  生:可以用《我飞呀,飞呀》来作题目。
  生:用《我的生活》作题目。
  师:同学们出的题目都很好。你们说,在这些题目里,哪个题目最好?
  生:《我是一棵蒲公英》
  师:就用这个题目,好不好?
  生(齐声):好。
  学生一口气出了五六个题目。李老师曾说,儿童的思想若是“鸟”,我们要为他们“开天”,儿童的思想若是“鱼”,我们应为他们“造海”。李老师为儿童“开天造海”,才有了儿童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课堂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要求用第一人称给蒲公英命题,儿童信手拈来。看得出,李老师经常“开天造海”,在情境中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结构,有计划地指导儿童进行想象性作文的训练。儿童的表达冲动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3. 依托生活的情境。
  【片段三】
  师:现在有许多同学还不认识你们,你们得自我介绍一下,你们准备先介绍什么?
  生:先介绍我的名字。(板書:我的名字)
  生:我的姐妹。
  师:先说我的名字,然后要介绍我的什么?
  生:我的模样。(板书:模样)
  师:名字人家知道了,模样人家也知道了。那还可以告诉人家什么?
  生:还可以介绍我的家在哪儿?(板书:我的家)
  师(因势利导):你们的家在哪儿?
  生:我的家在小河边。
  生:我的家在墙角里。
  生:李老师,我们还可以说,我们的家祖国到处都有。
  师:这句话,怎么说就顺了?
  生:祖国到处都有我的家。
  师:对。下面接着介绍你们家里有什么人。先说我家里有哪些成员,然后说他们是谁。
  生:小草是我的兄弟,“婆婆纳”是我们的姐妹,野蔷薇是我们的姐妹,还有那爱戴白花的荠菜花,也是我们的姐妹。(板书:兄弟姐妹)
  师:谁是我们的姐妹,谁是我们的姐妹,这样说显得啰嗦,谁能用一句话讲?什么、什么、什么是我的姐妹。
  生:婆婆纳、荠菜花、紫薇,都是我们的姐妹。
  师:你们家兄弟姐妹都介绍了,你们还要介绍谁?
  生:家中的常客。(板书:常客)
  生:蜜蜂是我家的常客,蝴蝶妹妹也是我们家的常客。
  师:刚才有的同学又介绍了你们家的常客。你们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没介绍。(学生思考片刻,略感困难,教师折断蒲公英的茎,在行间走动,让学生依次观察花茎里冒出的白色的乳浆)你们看到蒲公英里面冒出白色的浆,你们想还可以介绍你家的谁?   生(领悟):我知道了,蒲公英里面的浆是吸取的土壤妈妈的奶汁。
  生:还要介绍土壤妈妈。(板书:土壤妈妈)
  师:土壤是你们的妈妈,你们是吃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你们长大了,准备到哪儿去?
  生:我要飞到荒山上去;我越过高山,飞过小河,来到了欢乐的草原上。…………
  师:同学们长大了,有的想飞到草原去,有的想飞到荒山上去,有的想飞到森林里去,有的想飞到祖国的首都去,还有想飞到哪儿去?
  生:飞到台湾去。
  在热烈的情绪支配下,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中,将语言训练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他们化身蒲公英,自如地介绍“我的名字”“我的模样”“我的家”以及“家里人”,很顺畅地把握表达的顺序,这就是情境的暗示作用。对于儿童的语言表达,李老师是有严格要求的。不只关注说了什么,更会关注怎么说。“这句话怎么说就顺了?”“谁能用一句话讲,显得不啰嗦?”在老师的指导下,儿童一步步地建构“习作框架”,由表及里,充满条理性。“准备到哪儿去”这个开放的问题,让儿童想象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像风一样飞起来。李老师曾说,想象是在情境不大明确的认识阶段上发生作用的,如果一切都是清晰的精细的,反而不大容易激起想象。这时,李老师提供的情境反而是粗略的。
  二、综合语言活动,让想象的翅膀高飞
  1. 有序思考,有理表达。
  【片段四】
  师:中心清楚了,条理也清楚了。现在一段一段地口述,第一段介绍蒲公英的名字和模样,你准备怎么介绍?按照什么顺序?你们昨天观察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的?
  生:我是先看花,然后看茎,再看叶子。
  师:要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茎—叶—花)
  生:也可以按花、茎、叶的顺序说。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同学们想想,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要把什么写清楚?(学生自由讲述)
  师(引导学生评价):有没有意见?
  生:刚才××说错了。二月的风是春风,不要说风伯伯,说姑娘更美。
  生:刚才××讲得很好,我帮她改一个地方。她说“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圆圆的金色小花”,因为我就是蒲公英,所以我可以不说“小花”而说“托着我的脸庞”。
  师:我的名字、模样讲清楚了,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常客,准备介绍点什么呢?想想看。(提示)记住,我们的中心是要讲出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那么在这一段里,还可以讲些什么来突出蒲公英不怕苦的品格?
  生:可以讲风来了,我怎么样;雨来了,我怎么样。
  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合起来就是—— 暴风雨来了我怎么样,风雨过了怎么样。我的家住在田边、地头、小河旁,生活条件虽然很差,但是我们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举个什么例子来说呢?
  生:可以说,早晨我们做着早操;傍晚,我们又讲着故事。
  生:风来了,我和伙伴们跳起了舞蹈;风过了,我们又讲起故事。
  师:那么,你们可以每个人选一个内容,或者是说雨来了怎么样,风雨过去了怎么样。也可以说,早晨怎么样,傍晚怎么样。就像《荷花》一课的写作方法。大家再把第二部分内容讲一讲。同座的,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在综合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结合起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因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角色定位,儿童容易进入角色,用亲身经历过的观察去叙述,主观色彩更浓厚,思维更活跃,还为后面进行详细细腻的心理描写做了铺垫。有顺序、有条理的指导,儿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从根、叶、茎、花描摹各个细部,杂而不乱。这对三年级儿童来讲,多么重要。我们可以看出儿童主动的讲、听、思、补,训练是有效的。
  2. 积极思维,丰富形象。
  【片段五】
  生:我的家住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边,我的兄弟姐妹可多啦!小草是我的弟弟,米粒大的荠菜花是我的妹妹。一阵风吹过,我们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小鸟在我们头上叽叽喳喳地叫,仿佛在给我们鼓掌。小河水淙淙地流着,好像在为我们演奏。
  师:××讲得不错。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给××补充一下。一阵微风轻轻地
  拂过,我们翩翩起舞。风过了,我们停止了舞蹈,静静地讲着故事。
  生:小蜜蜂是我们的常客。他常常在我的小脸庞上东瞧瞧,西瞧瞧,和我一起玩。一边给我增加营养,一边对我说“蒲公英啊蒲公英,你可真好,蜜汁可真多。”我不断地吸取土壤妈妈的奶汁。土壤妈妈总是说“孩子,多吸点儿,把身体养得壮壮的,妈妈才高兴呢”。
  师:“蜜蜂在我的小脸庞上东瞧瞧,西瞧瞧”,这儿不够好。
  生:我给他改为“亲吻着我的脸蛋”。
  生:××说错了。他前面说的蜜蜂给我增加养料,后面又说“蒲公英,你可真好,蜜汁可真多”。
  生:我帮××加一句,小鱼跳出水面,好像也要看看这愉快的场面。
  生:我也帮××改一下。她说,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们鼓掌。我帮她改成,“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呢”。
  生:我帮××加一句——晚上,小河水轻轻地流著,好像唱着歌儿把我们送进了梦乡。
  毫无疑问,美丽而奇特的想象是从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真诚流淌出来的。特定的情境,弥合了符号认知和情感感受之间的鸿沟。儿童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带着热烈的情感去想象,从一个个的印象中重组一个个新形象。他们小脑袋里储存的词语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就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活娃娃,一下子跳到眼前,文字充满真实性和亲和力。
  3. 把握中心,生长精神。
  【片段六】
  师:这里是讲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生活得很愉快。同学们要注意,中心是要说蒲公英有理想,不怕苦,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怎样叙述?   生:我的家在小河边,这里虽然没有美丽的花园和高大的楼房,但是我和姐妹们生活得很快乐,我们汲取着土壤妈妈的奶汁,茁壮成长。我们经历过不少风暴。有一次,风咆哮着,雨怒吼着,我们在暴风雨中手拉着手,顽强地抵抗风雨的袭击,我们在风雨中摇摆着身体,但还是挺过来了。
  生:我帮××改一下。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树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照得他们闪闪发光。
  师:不要说“树叶上”,而说“我和姐妹身上滚动着露珠”,那就更好些。
  生:我帮他中间加一句。我们在风雨中摇摆,土壤妈妈不断鼓舞我们说“孩子要挺住,要挺住!”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特点也清楚了。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它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蒲公英不要人浇水,不要人施肥,能够顽强地生长。(板书:不怕苦)
  师:蒲公英不怕苦,一点也不娇气,还怎么样?
  生:蒲公英有理想。(板书:理想)
  师:我们介绍蒲公英,就是要介绍它的特点。通过你们的自述,把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的特点介绍清楚,这就是这篇口头作文的什么?
  生(齐声):中心。(板书:中心)
  连续地说同一种事物,学生看出了其中细微的变化。“我们手拉手,顽强地抵抗”“孩子要挺住,要挺住”,语言生长的同时,想象力在生长,审美力在生长,精神力也在生长。蒲公英的美不仅从外表更是从精神上滋养了儿童的心田,引领他们朝向更崇高的理想境界飞翔。李老师不仅教儿童掌握中心作文,更教儿童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理想的人,让儿童在习作中获得精神的力量。
  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1. 实物演绎,获得高峰体验。
  【片段七】
  师(老师在窗口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种子飘飘悠悠地飞到窗外,边描述边启发):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飞了,飞向蓝天。你抬头往上看,看见什么?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低头往下看,看到什么?你飞呀飞呀,你来到什么地方?那儿你刚去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后来又是什么样子?你们看着想。(蒲公英的种子随风向远方飞去,学生欣喜地望着……)
  生:我飞上了高空。抬头向上看,啊,瓦蓝瓦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低头往下看,一条条小河就像银带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我飞过高山,看到一群群高山像驼峰一样,连绵起伏。……啊,我的志愿终于实现了,荒山变成了花园。
  师:××同学讲得不错,讲出了他的美好理想,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怎么过渡呢?他没讲。应当怎么讲?还少哪几句话。
  生:过了几个月,我长大了。有一天,土壤妈妈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快去安家落户吧,于是我撑着小伞在蓝天中飞翔。
  师:谁带着你飞的?
  生:我撑着小伞,拽着风伯伯的衣角,飞呀,飞呀。
  师:××同学有一处讲得不好。他说“我几年来一直把小河当作镜子,打扮着自己”。打扮着自己不好。应该是打扮着什么?
  生:打扮着荒山。
  生(就连一个留级的孩子,他来到班上一年多也变得敏锐起来):低头往下看,小河像银带一样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应该是闪着银光。
  生:我帮××补充一下。我告别了紫薇姐姐,小草弟弟,婆婆纳妹妹,随着风伯伯去了。
  儿童的情感,随着老师吹起的毛茸茸种子,达到了高峰。他们对蒲公英人格化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深,进一步触动了语词的萌发。所谓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学草虫之韵,逐黄莺之声。在温暖的课堂里,儿童再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想象的世界里描述自然的神奇和美的图景。看得出,他们已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周身洋溢着神性的光辉。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李老师把物、情、辞这一古代文论中强调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活生生地演绎。就连一个留级的孩子,感官也变得敏锐起来,获得探究欲望,审美情趣,热爱生命等身心品质的最佳滋养。在想象的情境里,儿童的主体性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表现。
  2. 组段成篇,提升语言品质。
  【片段八】
  师:刚才我们一段一段地都练了,首先大家能围绕中心,讲出了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的特点,而且一段一段讲得很有理。先讲了我的名字和模样,再介绍我的家,我们大家在一起怎么不怕苦、快乐地生活着,每一段里面也都注意了条理清楚。现在请小朋友从头至尾,完整地讲一下,能不能?
  生(齐声):能。
  学生各自默述,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把理想一段是放在和暴风雨作斗争一段说,这很好。这堂课同学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学得很好。通过这一堂课的练习,同学们进一步知道了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都要注意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上了这一堂课以后,同学们更了解蒲公英的特点。从同学的发言里,老师已经听出来了,有些同学从小想要学习蒲公英不怕苦有理想的品格,准备长大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安家落户,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在巨大的情感驅动下,儿童不断开拓和丰富着自身的能量,他们的语言创造也越来越精彩。按照现象学的思想,语言在本质上是栖居在大地之上的。李老师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宽广开放的境域,使儿童在与自然、与同伴的对话中,丰富感知,激发情思,活跃语词,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在口头作文的经历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我们和课堂里的儿童一样,经历着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只是三年级,却能有条理、有中心的口头叙述这么精彩的作文,水平之高让我们赞叹!李老师曾说,想象显示了儿童的智慧,带给他们快乐和幸福。是的,身在李老师的课堂里,不管是谁,都会是幸福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3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