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有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活用教材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现行的教材为实施载体,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摒弃那种照本宣科、就教材讲教材的陈旧理念,否则,该课程教学就会陷入单一化、形式化的误区,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大教材观,要确立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钻进”教材还要“走出”教材的新理念,一切从实效出发,灵活而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或敢于删减,或敢于补充,或敢于质疑,甚至对教材编排体系也敢于大胆调整,以适应校情、班情和学情。
  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人》(三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孩子对家乡人的热爱,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者不妨走出教材的束缚,设计“我为家乡绘蓝图”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畅谈建设家乡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此设计不但充实了教材内容,而且升华了思想教育,增强了情感熏陶。
  二、挖掘实践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对比、体验、感悟、升华,才可以将课堂上形成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较为稳固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的开放式教学观,联系本地实际,挖掘实践资源,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
  目前,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这种形式不但丰富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了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但是为提高社会调查的有效性,教师应在调查主题的确立、调查流程的设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及调查结论的归结等环节上给予适当指导。
  另外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资源。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三、整合校本资源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除了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鲜活真实的事件外,还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展示各地人情风俗。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质态除了取决于教材的广度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效度。陶行知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就教材讲教材,生搬硬套,那么就会走进教条主义和拿来主义的误区。所以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整合成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可以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做不但拓宽了教学渠道,而且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电教室、实验室、校园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等硬件资源的功能,为学生接触更多信息、了解更多资料提供服务,更大程度地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而教师则是人力资源中的核心要素。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掌握科学鉴别、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师必须与课程专家、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经常性交流、合作,广泛采集有效信息,为自主研发课程资源积累丰富的素材。没有了学生也就没有了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因此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无论是积极向上的因素,还是消极落后的倾向都可以作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整合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去。
  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要以课程专家为指向,以教科研人员为指导,以教师为核心,以学生为基础,以家长和社区人士为依托,构建一种全方位的社会人力资源网络,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刘伟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94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