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提升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羊媛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组织有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不仅能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而且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参与体验,参与实践,在参与中获得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由问题作为载体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平台,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碰撞、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愿意去认识数学,乐意去学习数学,主动去思考数学,变乏味为兴趣,构建良好的数学课堂环境。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缺少让学生参与的意识,有些教师讲得多,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生在参与中不仅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而且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
   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实践
   1.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基础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互动的主体是人,“人非草物,孰能无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
   (1)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基础。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才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良好的师生情感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乐于和教师、同学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学习。
   如在一次练习课上,《精选》(浙江教育出版社第二册162页)有这样一道题:已知|x+y-1|+|xy-3|=0,求x3y+xy3的值.
   很快有同学解答出来:
   x+y-1=0xy-3=0
   ∴x+y=1,xy=3
   x3y+xy3=xy(x2+y2)=xy[(x+y)2-2xy]=3×(-5)=-15
   正当老师要表扬这位同学时,下面的同学提出了疑问:其中x2+y2是非负数,xy=3,那么结果不可能是-15。这时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表扬了前一位同学计算的正确性,特别是对提出质疑的同学进行了表扬,“你的思维很敏锐,你敢于提出疑问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接着,对问题进行了探讨。教师的及时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恰当的激励评价,是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热情不减的动力,是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强化学习的积极性、促成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参与了,我们应该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激励的评价。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使评价成为学生再参与的催化剂。
   例如,在学习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一课时,教师事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5个棱长为4cm的立方体,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立方体的表面展开,看哪一个小组能得到表面展开图的情况最多。大家兴致勃勃开始动手,教师不断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当巡视到其中一个小组时,平时学习有困难的一个同学已经得到5种不同情况的展开图,这时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夸奖了他,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积极动手,积极动脑。在这位同学的影响下,这个小组的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最后总结出了11种情况。
   在课堂上,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相当必要的。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是创新的生长剂,有助于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所以,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理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有弹性地预设教学内容,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教师不仅不能唱独角戏,还要在浓缩教学内容、在精讲上下功夫,把引导、点拨、指导的质量提上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表演、操练,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
   如:在自主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教学中,分析归纳二者的关系后,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根体现在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上,两者有什么关系?试把方程x2+2x-3=0的根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2)一元二次方程x2+2x-3=1的根在二次函数y=x2+2x-3图象上的交点的有什么联系?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自主作图、观察,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十多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
   生1: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根可以看成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
   生2:一元二次方程x2+2x-3=1的根可以看作y=x2+2x-3与直线y=1的交点的横坐标。
   生3:一元二次方程x2+2x-3=1的根可以看作y=x2+2x-4与直线y=0的交点的横坐标。(这时下面的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几分钟后,不少同学有发表见解的欲望)
   生4:一元二次方程x2+2x-3=1的根可以看作y=x2+2x-2与直线y=2的交点的横坐标。(这一下,学生更加热烈地交流起来)
   生5:一元二次方程x2+2x-3=1的根可以看作y=x2+2x-n与直线y=k的交点的横坐标。
   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发现过程,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热情,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地培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智慧的开启者。若能真正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3.有效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在教学“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时,创设了一个情境:多媒体出示姚明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路线。(此时,全体同学都兴奋起来,大家跃跃欲试)
   师:篮球运动的曲线近似于什么曲线?
   生:抛物线。
   师:在篮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球离地面有多高呢?
   生:最高点就是抛物线的顶点。球离地面的高度是顶点的纵坐标。
   师:这就是今天的数学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数学要学会多思、勤学、好问。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欲,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渴望解决问题。
   (2)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学完乘方后,有这样一题,一张纸的厚度为0.1mm,将这张纸对折5次的厚度是多少?将这张纸对折20次后,厚度比每层楼高为3米的30层楼房如何?
   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折纸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再一次对折…依次下去的次数与纸的层数有什么关系?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完成上面的小实验。全班同学个个兴致勃勃,每个同学都参与折纸,学生一边折纸一边记录纸的层数:2、4、8、16、32……教师合理引导: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我们不可能一直这样操作下去,你能作一般的推广吗?学生思考后,马上作出反应,对折1次为21、对折2次为22、对折3次为23、对折4次为24……对折20次为220,写出算式0.1×220(毫米)=1/1000×220(米),得出了纸的层数与次数x的关系:纸的层数=2x,然后通过计算器计算。学生们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厚度比30层楼还高,更想不到折叠40次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小实验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解决的渴求,自觉地参与探究数学活动,小小的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体现数学在“动中学”的思想。
   (3)适度拓展,让学生勇于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适度拓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可以“跳一跳,摘到了”。这样的问题是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如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教学时这样设计:
   师:二次函数y=ax2+bx+c(a≠0)怎样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生:y=0
   师:只有y=0吗?二次函数才能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吗?
   生1:y=1,y=2……
   生2:y为任意实数
   师:当y为常数时,二次函数y=ax2+bx+c(a≠0)就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关系。
   教师设计导入环节,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讨论提供机会,诱导学生动手、分析、归纳、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从而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数学课上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参与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自发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5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