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知识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艳

  摘 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应用价值
  
  长期以来,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用课本、黑板、粉笔进行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只是单一的、被动的、枯燥的接受,不能与教师形成互动,从而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国家大力提倡课程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仍不尽合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数学与实际生活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不受现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使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那么,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所获得的成效,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课堂知识教学生活化
  1.创设情境导入,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支撑,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去,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数学世界。如《数学》七年级(下)8.1“认识不等式”:
  探索问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买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一元。现在去世纪公园的人数少于30人,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展示问题。展示内容如下(画线部分为学生填写部分):
  我们一起来分析上面提出的问题。
  一次买30张票需要4×30=120元,而120元在不享受优惠购票条件下,实际可购票120÷5=24张按下表要求填写。
  让学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等式”的实体模型,学生借助“票价”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不等式”,初步感知不等式的特点,体会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展示,引导学生通过有序思考和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后面学习不等式提供了现实素材,积累了直接经验,并达到教材的学习目标。
  2.课堂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学生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在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有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圆珠笔、一个笔记本。“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我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谁能帮帮我呢?”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黄球为一等奖,摸到绿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3.课后练习生活化,提高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中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在教四边形的特征时,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些四边形模型并要他们思考:什么形状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图形来到课堂时,四边形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如讲方程后,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方程式”,如“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中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如让学生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记录并进行解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下面是一些学生的数学日记。
  (1)学校组织我们年级的65名少先队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七(1)班同学每人搬6块,七(2)班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七(1)班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2)今天我和妈妈去商店购物。买了8包食盐,每包1元;2条毛巾,每条4元;1瓶花生油68元,1袋大米,一共用了139元,问1袋大米多少钱?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明一.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2007(6).
  [3]冯国荣.甘肃教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上湾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56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