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极盛:高考也是对心态的考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单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专家。196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88年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近年来潜心研究高考,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结了高考成功规律,使众多考生和家长获益匪浅。著作有:《高考状元的家教秘密》《王极盛高分学习法》等。
  
  2012年高考在即,考生们在紧张复习的同时,心理状态难免出现波动,而心理波动往往导致成绩波动。许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应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约记者日前采访了著名心理学家、高考应试专家王极盛先生,请他就考生和家长在复习、应试、填报志愿三个阶段的心态调整进行指导。
  调整心态,复习讲效率
  记者(以下简称记):再有一个月就到2012年高考了,考生们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通常,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对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帮助考生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您认为此时家长应该做点什么呢?
  王极盛(以下简称王):没错,学校这时候都是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心理,因为只有两方面都抓好了,考生才能考出好成绩。但许多高三班主任说,心理疏导方面,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只有家校联手、双管齐下才会有效果,否则,学校减压,家长加压,考生更容易焦虑。
  家长要想配合好老师,就要走出五个误区。第一个是过分关心。有些家长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伺候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复习心情。第二个是过分干涉。临近高考,有些家长格外紧张,对孩子进行人盯人防守,不准做这不准做那,不准吃啥不准喝啥,容易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家长对立,不利于亲子沟通。第三个是过分期待。有些家长把高考和孩子的命运联系起来,甚至和家长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指望孩子超水平发挥,非清华、北大不上。这样的愿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在孩子心里,却是真实的压力。第四个是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懒散,回家就看电视、打麻将,不仅影响孩子学习,而且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第五个误区是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情绪不稳定,经常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或者夫妻经常吵架,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记:您对高考状元有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在调节心理方面他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高考状元之所以考出好成绩,第一是实力强,第二是心态好。大多数高考状元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就是数一数二的,再有好心态,考场上发挥得好,获得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事。反面的例子也有不少。山西省有一名考生,高考前成绩相当好,老师、同学都认定他就是当年的山西文科状元。大家见面不叫他名字,就叫他“状元”。结果这位考生压力太大了,在考场上心理崩溃,发挥严重失常,成绩连一本线都没过。由此可见,心态好多么重要。
  记:心态好对复习有哪些具体的帮助?
  王:心态好,杂念就少,学习效率就高。许多高考状元说,上课45分钟紧跟老师思路,比课后复习四五个小时都管用。别小看这条经验,到了高三,上课注意力能保持高度集中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考生课后废寝忘食地苦读,其实效率未必高,耽误了休息,第二天注意力更涣散,恶性循环,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心理更脆弱。
  记:考生的智力有差别,状元们的经验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王:当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渐渐认识到,状元们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把握住了高考规律,即实力加心态。这个规律适合每一名考生。当然,不是说大家都成为状元,而是在自身条件基础上正常发挥,考出理想的分数。从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来看,状元们无一不深谙各学科的内在规律。比如数学,光理解概念不行,还要多做题,但做题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可而止,每一类题都要见识过,都要掌握其思维规律。这就是成功的方法。为什么很多同学题没少做,成绩却上不去?因为他不思考。
  记:在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一些本来成绩不错的考生成绩出现波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是心态不好造成的吗?
  王:高考前两个月,考生出现成绩波动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总比高考时出现波动好,毕竟还有时间弥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出现波动的原因。上次考得好,这次考得差,是题的难度增加了?是考试时马虎了?还是心态问题?如果是题的难度增加了,那就不必担心,大家都一样;如果是马虎了,那下次当心些;如果是心态失衡,过于紧张或有懈怠情绪,那就要好好想一想,端正态度,重拾信心。总之,模拟考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不必过于看中成绩。越是平时成绩好的考生,此时更容易出现心态问题,因为他们患得患失,太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类考生的家长要格外当心,平时在家注重交流,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总谈高考结果。
  稳定心态,从容上考场
  记:到了高考的考场上,考生们更容易出现心态问题。您有什么防范策略和技巧?
  王:应试策略和技巧因人而异,以下八条原则是高考状元们的经验,供大家参考:第一,卷子发下来之后,别着急看题目,先把自己应该填的代号填好。第二,认真听监考老师的说明。第三,做题前先浏览整张卷子,做到心里有数。第四,根据浏览的情况,大体上分配一下时间,还要留有余地。第五,做题时先易后难,不断给自己增强信心,不要一下子被难题困住,既弄坏了心情又耽误了时间。第六,选择题只要选错不扣分就尽量选,不要放弃。第七,一定要留出10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难题最后做不出来可以放弃,先检查简单的题,不要丢冤枉分。第八,字要写得尽量工整,让评卷老师看得懂。只要掌握这八条原则,考生一般都能顺利完成考试。
  记:有些考生一上考场就紧张,难以发挥正常水平,该怎么办?
  王:这样的考生是心态出了问题。我有一个自我暗示的办法,希望对他们有帮助。这个办法有三个步骤:第一步,上考场那天,考生从家里出来,路上看到同学、老师要主动说“你好”,对方想必也会回答“你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心态就好。第二步,进了考场,见到监考老师要热情地说“老师好”,老师通常也会回答“同学好”。连监考老师都说“好”,那今天的发挥还会差吗?这样,考生马上就有了安全感、力量感和被支持感,信心就有了。第三步,考生找到自己的座位后,要坐下来,闭上眼睛,缓缓地默念三遍“我一定会成功”。经过这三个步骤,考生的应试心态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记:听说您还编制了一套心理健康操,不妨教教考生,让他们在各科考试之间做一做。
  王:好。这套心理健康操很简单,站着做坐着做都可以,但要全身放松,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具体动作是:两手自然张开,放在腰间,全身放松,默念“健美幸福”四字,念出声也行。念的时候要有节奏,还要有手指配合。念“健”的时候,双手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第二关节弯曲大约90°,念“美”的时候,上述四根手指第一个关节弯曲大约90°,念“幸”的时候,张开手,握成拳,再张开手,念“福”的时候,一手握拳,一手成掌向前推,挺胸。
  记:每天都要做吗?一次做几遍?
  王:完整做一遍大致需要30秒,我建议考生每天都做一做,一次做9遍。晚上吃完饭后,考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效果更佳。“健美幸福”,就是健康、美丽、幸福的意思,同样是美好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考生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记:高考那几天,家长要不要送孩子进考场?
  王:这个要因人而异,路太远可以送一送。不过,我不建议家长在考场外苦候,因为这样容易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一道题做不出来就觉得对不起父母,怎么能有好的发挥?这是我对几千名考生调查的结果。

  摆正心态,谨慎报志愿
  记:家长对填报高考志愿非常重视,因为“填报好志愿就是给孩子加分”。请问,帮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
  王:首先,考生和家长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也要知道目标院校的招生情况。要做到“知己”,就要摆正心态,客观对比考生平时在年级排名中的位置和高考成绩在年级排名中的位置,不要保守,也不要冒险。要做到“知彼”,可以研究招生简章,关注相关网站上的信息,将目标院校前三年的提档线平均一下,再适当考虑试题的难易变数,基本上就能估出今年的投档线,但不要轻信小道消息和高招骗子的蛊惑之言。
  其次,第一志愿很重要,填报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第一志愿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不要攀比,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也是摆正心态。毕竟,大学是孩子去上,不是家长去上。
  记:事实上,现在孩子填报志愿大多是家长做主,孩子社会阅历浅,让他自己选择恐怕不现实。
  王:孩子是不成熟,所以才需要家长帮助,但帮助不是包办代替。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长的任务有三个:第一,收集资料;第二,与孩子共同研究、讨论;第三,出主意,但不要拿主意。填报高考志愿不仅是上哪所大学,而且是学什么专业的问题,事关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目标,决定权应该在孩子手里。形象点说,就像打仗,孩子是指挥官,家长是参谋长。如果家长是指挥官,孩子是士兵,角色就弄反了,结果通常不好。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不再赘述。
  记:有些家长认为,学文科将来不好找工作。真的是这样吗?
  王: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现在大学专业设置有了不少改变,以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文科早已不是纯粹的文科,加入了不少理科的内容,还有很多专业是文理交叉、文理混招。比如,高考时地理是文综考试内容,到了大学里,地理的延伸学科地质学、采矿学、气象学等却是理科专业。时代在发展,社会越进步,人文科学越重要,文科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不会影响就业。
  记:但是填报志愿时,家长不能不为孩子考虑就业问题,一些热门专业往往更具吸引力。不过,专业的冷与热有阶段性变化,让家长莫衷一是。比如法学专业,我上学的时候很热门,等我毕业了,这个专业又冷下来了,就业很麻烦。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权衡?
  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符合人才市场的供需规律。我认为,家长首先要从孩子自身的兴趣、特长和潜力出发,帮孩子选择他热爱的专业。某个专业再热门,孩子不喜欢、不擅长,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其次,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社会阅历丰富的优势,也可以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用发展的眼光,帮助孩子在其兴趣、特长和潜力范围内寻找潜在的热门专业,规避人才已经过剩的专业。比如,计算机应用和法律专业已经热了好多年,培养了大量人才,未来5~10年依然是人才过剩的状态,如果孩子不是特别喜欢,宜放弃。再比如,我国未来20年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基层社会工作者,社工、心理咨询师人才等缺口很大,如果孩子有兴趣,不妨重点考虑。近几年,我国就业指导机构发展很快,相关信息很丰富,家长应该予以关注。
  【编辑:陈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21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