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御宅族”文化及其相关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伟 臧铭初

  摘 要 “宅”现象的出现与流行虽然有其积极因素,但总体对社会及个人呈消极影响。纠正“御宅族”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及个人都应假以时日,进行逐步深化的解决与根治。本文对“宅”现象的生成、特征、应对策略等几方面阐述几点拙见,希望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解决。
  关键词 “宅”现象 来源 特征 解决之策
  一、“宅”现象有关词汇的来源与含义浅析
  (一)“宅”现象有关词汇的来源。
  “御宅”一词来源于日语。从御宅的最初解释来看,它一方面作为名词,指作为对话方的家、家庭,或者是对方的丈夫或对方所属的公司、组织的敬称;作为代词时,则是指对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略带敬意的第二人称。如今“御宅”一词的含义已经随着ACG 产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的发生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马克罗斯》中,男女主人公使用该词称呼彼此。由此,“御宅”这个称呼传遍了全国,动漫发烧友开始广泛使用“御宅”这个词来互相称呼。另一种是当时的流行少女漫画杂志的专栏作家中森明夫连载了《“御宅”的研究》,文章将“御宅”描述成“没有内涵的动画和科幻迷”,并建议以“御宅”命名此类人群。
  “御宅”一词通过互联网传到中国,最早在国内使用的确切时间己经很难追考。但是,从2007 年起,“御宅”一词便开始为大众传媒所使用。之后,由“御宅”演变的“宅男”、“宅人”、“宅”等词汇也开始被广泛地使用。
  而2008年3月13日《南方都市报》题名为《广州出现“御宅族”青少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的一篇报道,使“御宅族”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官方大众媒体,从此“御宅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宅”现象有关词汇的含义。
   “御宅族”一词的大体含义:狭义的“御宅族”是指对动画、漫画、游戏迷恋到无以复加并积极收集有关物品及信息的人。广义的“御宅族”指只对一种特定事物有强烈狂热,对它的相关信息无所不知的人。而这两种定义都具有相同的特性:由于对一种事物的狂热追求导致的对外界其他事物毫不关心、产生厌恶情绪甚至足不出户的现象。
   随着“御宅族”等词汇的出现,“宅”一词也从最初的“家”等名词语义演变为热衷于一种特定事物而足不出户等动词语义。
  二、“宅”现象解析
  (一)御宅族类型解析。
  1.深度御宅族。此类人群中的青少年因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而形成相对孤僻的性格,相当部分处于隐居状态。与普通大众生活相隔离,对现实生活一般表现为信心不足,甚至可以为了“御宅”而失学失业。
  2.中度御宅族。这类青少年十分喜爱和热衷“ACG”文化.在动画、漫画或者游戏中沉迷不能自拔,无心学习工作,却不担心出现失学失业问题。
  3.轻度御宅族。这类青少年并并非“御宅”文化的狂热者。宅居在家中多为避免现实压力,寻求精神慰藉,但有着逐渐与现实生活相疏远的趋势。
  (二)御宅族特征解析。
  (1)共性特征。
  1.不信任本族群和自身兴趣领域之外的规则,对他人缺乏信任感;2.性格低调、内敛,甚至自闭、孤僻,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厌恶外出,不喜欢接触陌生人;3.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不稳定;4.依赖电脑与网络;5.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同观念却截然相反。
  (2)个性特征:痴迷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极少外出,极少接触陌生人;
  (三)“宅”现象出现并流行的原因解析。
  1.个人原因:时下青少年中个人性格的消极面导致的内向、孤僻等表现,厌恶或恐惧与他人交流,进而促使的对于“宅”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2.家庭原因:(1)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个人主义的放大化和孤僻内向等负面性格的放大化。个人英雄主义必然会蔓延至整个社会。对于自身形象的放大更导致了整体社会的信任危机,两方面互相作用,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2)家庭与社会期望与自我认同的矛盾。
  3.社会原因:(1)新媒介的出现与发展:新媒介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毫无疑问,这一群年轻人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同龄人的生活方式,电脑和网络的娱乐功能被放大而外出上学和上班则被认为是苦事而逃避。从他们的角度上来看,当他们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这种生活变得没有压力,可以做个自我的人;(2)教育制度与体系的老化。现代教育制度已逐渐呈现老化状态,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青少年逐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心理,“宅”文化便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3)社会规范缺乏广泛认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正经受挑战,而新的社会精神文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信仰缺失”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被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宅”文化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规范缺乏广泛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宅”现象评述及对策概论
  “宅”现象不仅造成青少年的社会焦虑,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整合,最终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宅”为青少年避免现实的排斥与孤立提供了一种响应策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也调节了紧张的情绪。但随即会产生的问题是,当青少年习惯于这种离群索居并且自我封闭的调节后,长此以往,御宅族就会形成虚幻、消极的人格,甚至产生抑郁、焦虑、怯于与人接触等不良心理,这对青少年健全的自我意识养成和个体社会化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宅”现象出现与流行的根源在于社会、家庭的压力与影响,因此解决之策也在于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共同努力。
  个人方面,需要青少年及时调整个人心态,正确认识缓解生活压力的治本之道。积极同社会各层次各阶段人群交流,恢复正常生活。
  家庭及社会方面,应正确认识“宅”现象的本源所在,积极调整方针政策,寻找根治举措。纠正“御宅族”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宅”现象虽然有其积极因素,但总体对社会及个人呈消极影响。社会及个人都应假以时日,进行逐步深化的解决与根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但相信通过社会各界及自身的努力,这些问题都将得到逐步的重视与解决。 (编辑 王立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04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