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言谁会凭栏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借高处之境来遣情抒怀。小楼栏杆,在古诗中有着重要地位,凭栏也因此成为古诗词中一个经典的意象。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阑,门,遮也,从门柬声。”常写作栏干,栏杆,槛杆,它的本意是“纵横交错的样子”,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玉容寂寞泪栏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后来引申为“栏杆”——用竹、木、金属或石头等制成的拦挡的东西。
  登高凭栏之处,仿佛远离尘嚣,隔绝凡世,可以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那些未完成的理想,仍坚守的信念,那些生与死,爱与恨,相聚与别离,那些依旧的楼台,不在的容颜……陈子昂登蓟北楼,泫然而歌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小小栏杆,引发千古一叹!栏杆上到底萦绕着古人怎样挥之不去的情怀?
  一、赏景观光的惬意
  倚栏望远,视野随高度而变得开阔,风景之美尽收眼底,人心也随之阔大,舒畅愉悦之感油然而生。如: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闲凭栏杆处。(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欧阳修《采桑子》)
  词人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尤其第二句描绘了残春中的另一翻景象:落英缤纷,飞絮迷濛,栏边的柳条,整天被轻风吹拂,摇曳多姿。清淡雅致的意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表现了作者闲适洒脱的情怀。
  二、荡气回肠的幽思
  登楼凭栏,是宋文人的时尚。凭栏的感觉往往是形单影只的,独倚则往往多愁,思乡之愁、失意之愁、相思之苦……“栏杆”在宋文人诗词中频频出现,并且基本上与恨、愁联系在一起。如: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点降唇》)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
  凭栏所见,不是月淡露冷、梧叶飘黄,便是秋色连天、烟光残照,怎不让人徒增愁苦、悲凉!
  凭栏易起惆怅意,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告诫:
  明月高楼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遮幕》)
  切不要在月明的夜晚凭栏远眺,那只能增添背井离乡之愁,贬谪去国之恨。词人运用动人月色的反衬,将羁旅之情写得愁思如海,九曲回肠,很难想象这是写出《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所作,以他的胸襟和气度,似乎不应写出这样愁肠百转、曲折深婉的词作,难怪后人惊叹“铁石心肠之人亦出此销魂语”。
  三、物是人非的感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日月飞逝,容颜不再,栏杆依旧,人事全非。这样的慨叹在李煜的词作中尤为明显,他由皇帝到囚徒,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伤感、惆怅,怀念昔日的幸福时光,这种愁苦极为凄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
  春花依旧灿烂,秋月依旧圆满,往事还留在心底,家国却再难相见,这样的痛楚,不是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也不是岳飞“怒发冲冠”,只独属李煜的满目伤怀,满腔愁怨。蔡絛《西清诗话》中有言:“南唐李后主归期,每怀江国……含思凄婉,未几下世矣。”
  四、壮志难酬的愤慨
  凭栏远眺,天无垠,地无边,壮阔的景象让人壮怀慷慨,然而现实生活往往残酷,英雄常常气短,于是,栏杆前便多了壮志难酬的愤怨: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水龙吟》)
  “闲愁”在古诗词里往往是指一种无法明说的非常沉重的愁苦,作者忧心国事却长期遭排挤受压迫,那凄迷如烟的杨柳,沉沉坠落的斜阳,婉转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忧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对朝中卖国主和派的憎恨和警告。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的一句: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把宝刀看了又看,把这城楼的栏杆拍遍,又有谁能理解这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愤慨!
  ……
  栏杆是一种承载之物,就像哭泣时朋友的肩膀,将身体重量倚上,以求让心中郁结释放,所以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思妇怨女都钟爱栏杆,诗词的圣殿里,也因此有了无数孤独而执着的身影,他们手抚栏杆,吟出愁苦、迷茫、沉郁,愤怒。时至今日,美丽的栏杆被水泥台子和有机玻璃取代,然而在前人的书卷里,我们仍能摸到古时阑干或玉或竹的质感,甚至倚栏杆人的感情,点点的泪痕。让我们走进诗词,了解古人美丽的忧伤,静静感受“凭栏总是销魂处”的意境美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88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