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五代著名文学家王仁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封立

  说起中国古代诗人,人们都知道唐代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却很少有人知道五代时期有“诗窖”之称的王仁裕。其实,王仁裕早就与李杜齐名,宋代编著的新、旧五代史和《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都记载,王仁裕“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秦、陇间”,平生“作诗逾万首”,且“鸿笔丽藻,独步当时”。就连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也有“王仁裕多诗,时人号为诗窖”的记述。
  王仁裕,字德辇,生于唐末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卒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先祖为太原人,祖父王义甫任成州军事判官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甘肃礼县石桥乡斩龙村)。王仁裕生逢乱世,出生的那一年,黄巢起义军攻克了唐朝京城长安,27年后强盛一时的唐朝就寿终正寝了。在此后的50年中,王仁裕目睹了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在他死后仅4年,短命的五代也被北宋所取代。可以说,王仁裕的一生是与五代十国相始终的,唐朝末年他曾在歧王李茂贞属下任秦州节度判官,唐灭亡后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任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承旨、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去世后加封为太子太保。
  王仁裕大器晚成,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虽生于官宦之家,但父母早亡,幼年失怙,被兄嫂养大,25岁之前还“以狗马弹射为乐”。相传,25岁那年,有一天他梦见一神人剖其肠胃,到西汉水边浣洗,无意中吞食了河滩上有文字的碎石,从此茅塞顿开,大彻大悟,遂潜心求学,埋头苦读,短短几年便学业大进,名声大振,不仅步入仕途,而且诗文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王仁裕虽然生活在“四海离乱,九州分裂”的唐末五代时期,而且数十年沉浮于宦海,但他能文善诗,通晓音律,涉猎广泛,勤于笔耕,给后世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王仁裕一生共著有《西江集》《锦江集》《紫阁集》《乘辂集》《归山集》《紫泥集》《入洛记》《南行记》《东南行》《秦亭编》《华夷百题》《周易说卦验》《转轮迥纹金鉴铭》《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国风总类》等,总计达842卷,仅诗歌就多达百卷上万首,由此看来“诗窖”之称是名副其实的。可惜这些著作特别是诗集,由于战乱几乎佚失殆尽,《全唐诗》中仅存诗集一卷,十余首而已。
  在王仁裕现存的诗作中,最早的作品是他担任秦州节度判官时写的《题麦积山天堂》。“天堂”原是麦积山石窟中位置最高的一个佛龛,现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因此这首诗还是研究麦积山历史的珍贵史料。诗中描写的是登上“万仞梯”所看到的“白云齐”、“群山小”、“落日低”、“人少到”、“鹤频栖”等奇景,诗人借物咏志,抒发了登绝顶而小天下,期望大展凌云壮志的政治抱负。作为一个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诗人,面对武夫悍卒干戈扰攘、祖国河山支离破碎、广大民众深受其苦的社会现实,王仁裕的许多诗作中都充满了忧国忧民、斥责昏君佞臣、希冀清明盛世的思想情怀。比如《从蜀后主幸秦州上梓潼山》,表面上是赞蜀后主幸驾秦州的盛况,实际上表达了对蜀后主王衍荒淫无度的憎恶,特别是“前程问成纪,此去尚三千”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个人乃至国家前程的忧虑。在他出使南平国的途中,得知一胡姓书生因不尊重上司,全家人被豪强坑杀时,悲愤不已,写了《过平戎谷吊胡翙》,对藩镇势力大肆扩张,视百姓生命如草芥,动辄滥杀无辜的暴行进行了严厉斥责。他在兴元任职期间,路过孤云岭瞻仰淮阴祠时题写的“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借评说刘邦重用韩信的得失,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这种忧国忧民之情,在《题斗观山》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官员,王仁裕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诗作表现最多的是士大夫所拥有的闲适和恬淡。此外,还有不少作品流露出宿命论的思想,缺乏应有的积极意义。
  除了诗歌,王仁裕的文章亦堪称出类拔萃,独具特色和魅力。他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以直录和写实笔法,记述了开元、天宝年间的佚闻琐事,其中有关社会名流的记述,今天读来仍生动有趣,让人耳目一新。另一部作品《玉堂闲话》是杂史琐闻性质的笔记体小说,文字简洁,比之唐人小说虽略显逊色,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记载了不少唐五代的野史轶事,亦可作正史的参证补充。令人遗憾的是,王仁裕的随笔、小说,除了《开元天宝遗事》外,大部分都已散失,今天难以读到。
  值得一提的是,王仁裕不但长于诗书绘画,精通天文音律,而且还是一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仅在后汉任职期间,主持贡举,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如王溥、李昉、和凝、范质等人出将入相,都是宋代的股肱重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61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