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体验乡土职业厚积仁智内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依托浩浩长江水、巍巍紫琅山、百年沧桑的五山小学,化山水之魂魄,积天地之灵秀,孕育着一代代狼山人。一百多年的风雨兼程,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五山人对于教育的执着追问:教育什么样的人?如何教育人?
  “紫琅小镇”是五山人基于“培养生活的人”这一教育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校本课程。以培养孩子成为会生活的社会人为目标,设置了七十几种具体课程。丰富的课程设置以社会各种职业为蓝本,有小小发型师、茶艺师、舞蹈家、邮递员、消防员、科学家、小牙医……在这个“小镇”里,有着各行各业,活泼泼地展现出生活的活力和张力。各种职业体验带给孩子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乡土特色的职业体验更是对孩子乡情教育和本土文化的追溯。乡土文化建设是学校校本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有机高效地把乡土教育渗透于校本课程中,是值得思考的。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学校遵循了有源头、有特色、有资源、有积淀、有发展的六有要素,力图使课程设置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 有源頭—乡土职业体验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源头。“紫琅小镇”课程的设置重在从儿童的视野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乡土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恰当地取舍以适切儿童的兴趣很重要。我们印发了一份《五山小学学生社团活动调查表》给每一个孩子,将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交到他们的手中。在孩子兴趣的催动下,在种类繁多的乡土资源的择取中,诞生了孩子最为喜欢的“蓝印花布扎染”“军山绿茶茶艺坊”“舞龙”“剪纸”“狼山景区小导游”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乡土体验课程。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课程选择时充分享受自主、自由?经过反复商讨,我们首先将课程周期设置为半学期八课时,期中后进行第二次网上报名。学校专门研发了一个网上报名系统,在《告家长书》上印上选择课程的二维码,家长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登录报名系统,即可选择孩子心仪的课程。
  二、 有特色—乡土职业体验课程充分彰显地方特色
  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文物和遗址,为我们开发乡土职业体验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中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故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这类享誉国内外的乡土特色,必须要传承与发展,所以制定课程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确定了“板鹞制作室”课程。再如“五山景区小导游”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导游这个特色职业,更能让学生对五山景区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不知不觉地渗透了乡情教育,还培养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和交往能力。
  三、 有资源—乡土职业体验课程实施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紫琅小镇”的课程体系得益于我们的1 500多名学生和1 500多名家长全员的参与。有100多名家长志愿者表示可以抽出时间参与体验课程辅导。狼山风景区的优秀导游曾为江泽民同志介绍过狼山景区,“我是小导游”课程由这样的资深导游来教授,再好不过了。“沈绣”是南通乡土文化中的精髓,“沈绣”代表作“奥巴马绣像”还被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中南商务社区的刺绣专家就被我们请进校园,请进了“紫琅小镇”的课堂……近20项乡土职业体验都聘请了相当有水平的学生家长或由家长引荐的专家,大大夯实了课堂的师资力量,为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四、 有积淀—乡土职业体验课程开启民族文化寻根之旅
  乡土课程是对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一种延续,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紫琅小镇”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利用乡村地理风貌、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等优秀素材,编成课本之外的补充教材,让学生学习乡村知识,建立乡土情怀,让我们的孩子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仍然记得乡土带给他们的精神慰藉。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拥有文化自尊与自信,有健康完善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文化起源于乡村,种植乡土文化相当于种植民族文化之根。“紫琅小镇”乡土体验课程就是力图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五、 有发展—乡土职业体验课程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这是中国人的根,也是我们育人的根系所在。乡土情怀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乡土文化传承,才能有效保持民族特色和民族自尊心。我们的乡土课程既立足于挖掘乡土文化的根源,又积极将乡土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融合,使乡土文化既承接民族深厚的历史,又融入国际新文化的元素。在“舞龙”体验项目中,阿夏同学在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同时,还把自己所学的西方舞蹈街舞与舞龙相结合,使舞龙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与现代的国际文化相融合,舞出了独特的魅力。在“茶艺坊”体验项目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了解各国茶文化。乡土职业体验力图借助乡土文化这个窗口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去感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
  (作者单位:南通市五山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