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建光 刘玉君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将主要表现在画际化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成为业界普遍共识。综合性、重点高校已意识到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已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地方理工科院校作为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有必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首先厘清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对象、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目前遇到的困境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地方理工科院校迈向国际,面向世界,促进学校更加健康、成熟、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39-03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依赖性更强,经济发展对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凸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避免。地方理工科院校一方面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在国际化进程中,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原副部长佟志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世后我们需要大量国际化通用型人才,因为WTO涉及方面很广,除了战争外,几乎涵盖所有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我们的一些人才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过于狭窄或根本已经落伍,需要重新建构,以后只知道身边这方圆一公里的事是不够的。”他的话语朴实到位,指出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即人才培养向视域广、知识结构更新快、具有国际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转向。确实,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趋势已无法阻挡。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都鲜有明确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就更不要说地方理工科院校了。所以对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人才概念和标准
  国际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界定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该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其他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国内国际化人才概念是上海的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研究,即“上海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2001年12月)提曲的,并给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概念:“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国际化人才的界定,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国际视野。这要求人才培养要凸显人才的国际素质和国际交际能力,才能满足国际性的竞争。二是创新精神。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学习主动性、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新事物反应敏感性、实践能力强,勇于面对新的挑战、善于把握时机,突破常规的特质。三是道德修养高,心理健全。道德修养是人才的基础,没有好的道德品德,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线,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的必要保证。四是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优良的人文素养是人才气质的底蕴。
  二、地方理工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熊卫华认为。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或原型,围绕人才培养副示这个中心而对人才培养活动全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它在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时将以此为基础,并考虑或针对千差万别的对象和条件,形成多种多样、各具风格与特色的变式”。应该说,他对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很好的概括。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对象、培养过程、评价体系等要素。地方理工科院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人才,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宽厚理论基础、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主要在研究和生产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但是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地方院校也同样需要放眼未来,走向国际,这就需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即在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视人才的国际化视域,培养既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又具有开放、创新、发展、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新型人才。因此,在国家化背景下,构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首先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深入地探讨。
  (一)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的指导思想,是一座灯塔,是一面旗帜。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和规格。地方理工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确立培养方向。笔者认为,地方理工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具有开放的思维,创办国际化大学的视野;人才培养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要求,使他们具有开放意识、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国际交流能力。
  (二)培养目标
  随着全球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化,信息科技进步,工业经济发展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高科技与信息时代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复合型的,所以我们要调整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有关理论和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结合中国人才培养实际,及时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随着“地球村”的出现,人才国际化已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转向。所以我们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初步提出地方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在涉外(或国际)企事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祖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迈向国际化。   (三)培养体系
  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接着就需要考虑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充分对国际优质资源和地方理工科院校传统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培养对象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行的大众化教育模式,而是要具有针对性、目标性、选择性。地方理工科院校的培养对象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自主学习、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无法和国家重点高校的培养对象整体素质相比,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地方理工科院校有必要对培养对象进行遴选,优化一部分精英式人才,进行国际化人才标准的培养,实现以点带面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对象的遴选标准,徐建依据频度统计法提出了精英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值得借鉴,涉及以下四个参考要素:一是基本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二是核心能力,包含创新能力、科研能力、领导能力、突破性工作能力、国际化能力;三是素质能力,包含健全的个性、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四是知识能力,包含宽厚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
  可以说,他提出的精英人才的能力指标体系,与笔者所提倡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共性。针对这一参考体系,地方理工科院校只能采取精英式的遴选和培养方法,要实现这一遴选人物需要校方采取自上而下、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一整套的遴选标准。
  (五)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阶段。需要围绕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制定相应的培养体系,涉及明确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综合化和国际化、教学计划、转变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小班制教学、实践环节、国际合作平台、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环节。当然,所有这些因素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有国际化办学视野,从顶层设计规划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与二级学院以及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根据自身职能围绕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工作。
  (六)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需要建立多视角、多维度的全面评价体系。如知识掌握评价机制(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政治敏锐感和正确的政治观,培养国际化视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东西方的地理知识、文化起源、经济优势、风俗民情、重要的文化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进行正常工作、生活交流;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懂得利用法律知识合理规避风险;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了解经济的基本规律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等;专业知识要基础扎实,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技能表现力评价机制(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包括快速理解事物与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判断、评价获得的信息,运用逻辑思维做出结论的思考能力;能有效综合信息,同逻辑推理确定关键问题和关键要素的分析能力;具有能有效检索信息,对信息加以分析评估,并恰当使用信息的信息处理能力;能通过和他人接触,根据言谈举止等细节判断其大致身份和经历的洞察能力;能用新理念、新思维来解释事物,用新方法来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能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生动精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能充分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协调各种资源以完成任务的组织能力;能根据交往对象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礼仪习俗等采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对方进行沟通交流的交际能力。
  三、地方理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前遇到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整体水平偏低,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师资队伍匮乏。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国际一流大学的师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如“美国哈佛大学拥有世界前20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74.2%,拥有世界前200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比例达94.2%。相比之下,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师中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仅为1/3和1/5左右,拥有世界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比例则更低”,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科院校师资国际化程度更是低得可怜。培养对象在智力、学习态度、情商、外语水平、经济基础等方面具有个性差异。目前,我国学生迈出国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要远高于国外学生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虽然地方高校也加入了和国外联合办学的队伍,但是每年实际上送出国的学生数量很少,合作学校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几乎为零。显然,地方理工科院校无论是在师资、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此外,地方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尚未与国际接轨,评估方式落后、经费投入不足等都是现实问题,制约着他们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虽然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遇到诸多困难,但是对高校迈向国际化这一趋势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只有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才能树立优化专业结构的意识,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专业品牌,以满足国际性和区域性、行业性和产业性等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特色,发掘潜力,打造优势项目,及时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等进行革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做好扎实的过程环节。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在教学和实践两个方面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学生成为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高、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服务于国际、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借鉴国外学生为本的教学服务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体制,实现与国际教学管理体制的对接或衔接,有利于国内外学分的互认,为教育国际化夯实体制基础。加强国际联合办学力度,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开放更多的对外交流项目,不仅要实现送出去,而且要有引进来的双向师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具有更多的国际背景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师资国际化水平。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教育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合作企业资源等优势”,对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融合、会通,才能实现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毫无疑问,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来推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27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