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音乐学院旨在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音乐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和途径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外培”计划交叉培养、外籍专家进课堂、“互联网+”教育等多种协同培养路径,为新时代国际高等音乐人才的培养拓宽思路。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教育国际化是高校与世界高等教育接轨的必经之路。2015年,中国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现代大学理念,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逐步走上“扎根民族、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的开放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继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倡导成立“全球音乐教育联盟”,来自全球三十一所世界一流音乐院校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世界各国学生的学习互访、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国际化复合人才的培养打造了平台,也为学校加强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了基础。教育国际化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以“走出去”联合培养模式拓宽音乐人才培养路径
  “走出去”联合培养是学校通过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办学或联合培养关系,为学生提供一流音乐院校的学习和深造机会。通过跨国交流,学习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知识,增强演奏和演唱技能,为国际化优秀音乐人才培养拓宽渠道和空间。
  一是“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双学位”联合培养,是与国外大学或者大学下属学院合作开展的联合培养项目,两个学校互认课程、互换学分,对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分别颁发两校学位证书。在“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下,学校计划与英国利兹大学音乐学院开展本科“2+2”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约克大学音乐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1+1+1”联合培养项目。“2+2”项目针对本科二年级(四年制专业)和本科三年级(五年制专业)学生,试点开放流行音乐、音乐制作、音乐商务、爵士音乐四个专业,学生在学校完成前两年/三年课程,在利兹大学音乐学院完成后两年课程。“1+1+1”项目,针对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学分;第二年,前往约克大学音乐学院修读相应课程,申请硕士学位;第三年,返校完成毕业环节,申请艺术学硕士学位。
  二是“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开展,毕业后直通国外大学或者大学下属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目前,学校的“本硕直通车”联合培养模式有“3+2”“4+2”“4+1”三种形式。“3+2”“4+2”联合培养项目,是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以联合开设现代音乐系为试点,为学校本科三年级(四年制专业)和本科四年级(五年制专业)学生开展的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首批开设电子电脑音乐作曲、电影电视音乐作曲、爵士与流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学生在修满本科阶段全部学分后,赴旧金山音乐学院完成为期两年的硕士课程,申请硕士学位。此外,该项目为赴美国学生提供硅谷、好莱坞等世界著名企业定期实习和培训机会。学校也借此机会为旧金山音乐学院开设“管弦乐器中国作品演奏”“中国器乐演奏”等课程;中国音乐文化“4+1”联合培养项目,是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为学校本科四年级(五年制须四年修满本科全部学分)学生开展的音乐教育学科合作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20年开始执行,以“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全球文化视野,有较高的音乐专业能力、知识和较强的双语工作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可持续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为学校修满本科学分的优秀学生定制为期13个月的研究生課程,学生在欧柏林音乐学院修满学分,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硕士学位。
  三是“外培”计划交叉培养模式。“外培”计划交叉培养模式是非学位、短期合作交流项目。学校积极响应北京市教委关于“外培”计划的文件精神,与境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外培协议,输送多名优秀音乐人才进行访学。“外培”计划使学生获得短期的交流机会和学费资助,激发了优秀学生的交流和学习热情,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成功储备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音乐人才。
  2.以“引进来”合作交流模式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外籍专家进课堂。“外籍专家进课堂”是学校“请进来、走出去”开放性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实施以来,学校先后从美国、芬兰、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7个国家聘请了13名外籍专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覆盖美声、作曲、指挥、钢琴、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多个专业,并聘请国际知名专家担任指挥系、作曲系主任,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直接引入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除长期聘请制度外,短期的外国专家来校交流、访问及讲学也融入到教育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大师班、汇报音乐会、国际比赛、交流座谈会,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二是“互联网+”教育模式。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给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校将中国声乐、中国器乐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内容制作成网络公开课程,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与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建立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课堂同步授课,是打破传统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所趋。
  国际化音乐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析
  1.做好课程衔接
  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拓宽学习路径、获得国外求学经历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跨国院校的课程是否得到有序衔接?分阶段、跨院校的培养模式能否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阶段性的跨国、跨院校学习经历,存在严重的课程脱节问题。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跨院校、分阶段学习,而要经过双方多轮深入论证,为学生量身定制科学、系统的培养方案,只有将“人才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核心要素中”[1],才能实现国内和国际课程的有效接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
  2.实现中西贯通
  简单的“引进来”“走出去”并不意味着实现了教育国际化。当教育国际化从单一的追求国际化转向为“在尊重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化”,才抓住了国际化的核心要义和初衷。如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人才培养之精髓,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这不仅需要学生刻苦钻研以求得融会贯通,更考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教授者的智慧与能力。
  3.避免人才流失
  当今乃至未来音乐领域的竞争,说到底是音乐人才的竞争。伴随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高层次音乐人才流失日趋加剧,带来了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的现实矛盾。如何打通发展“痛点”,扭转人才流失局面,吸引优秀人才归国,服务国家及地方的音乐事业发展,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配套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音乐人才回国。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5):15-17.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中心)
  [责任编辑:翟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