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创”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3D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出要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关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是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本文通过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驱动的关系,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满足创新驱动的需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3D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3D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b)-251-02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对人才进行了定义,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双创人才所指的“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之所以称之为“创新人才”是能够为社会发展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且能够做出一定社会贡献的人;之所以称之为“创业人才”是指能够将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并创造社会财富或者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人才,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双创”人才的培养在推动国家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提升人力资本优势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1 开发创新创业3D人才培养模式
  “3D”模式意即“三维”模式,其旨在探索院校(创新发展)、企业(创新发展)、学生(创业就业)三大维度,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孵化)三大实体,并结合教学(师生联动)、科研(校企合作)、培训(师生能力提升)三大途径的联动模式。从促进学院创新教育、增进企业创新发展、推进学生创业就业三大维度开展多样化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其根本宗旨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寻求最佳的创新创业模式。从院校、企业、学生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合作而采取共同行动去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学校将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融入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无缝对接,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个体创业实现无缝对接,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构成了一个进阶循环。从三大维度出发,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环境三大实体需求,即改革教师教学、完善学生培养、创建创业孵化环境。通过师生教学互动、校企科研合作、师生培训联结三大途径健全教师、学生、企业激励机制,满足实体需求。师生教学互动中,教师除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协助学生重新发掘个人兴趣取向,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发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薄弱环节。校企科研合作中,盡量与企业联合,承接企业实际工作业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岗位工作中,实现从课本走向实践的跨越,这大大调动并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能确保教师时刻与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站在的最前沿,引领学生学习新技术、了解新手段、掌握新方法。师生培训联结中,应为学校的教师、工作中的师傅、以及学生工学结合进行更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使学校学习、工作与创新创业联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多方合作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合作各方的机制、意愿、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对合作的最终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利益各方的合作,尤其是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促进3D培养模式顺利展开提供必要保障。
  2 探索创新创业复合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方面,可以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三者之间比例。但在实践方面,由于创业教育的直接性和专业性等基本特性的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适应和符合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技术、技能等课程内容能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应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抓手、知识融合的平台以及联通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并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通教学资源。
  具体而言,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应该融合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例如,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品、诚信、沟通和谈判等方面。因此,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做人和讲诚信,可以尝试把学生的品德考核作为考评的一项标准。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可操作的创业实践能力,是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2.1 培养目标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是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只有目标明确,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目标的定位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作出动态调整。同时,要在实践与应用方面下工夫,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分析,以职业为导向进行创业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上兼顾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把理论原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让相关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和行业经验的权重,增加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在具体的实践课开设中进一步细分为操作性的技能课,模拟性的工作课,研究性的调查课。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考虑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培养他们具有广泛的职业素养,综合的判断能力等。
  2.3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被视为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这项艰巨任务不仅需要学校管理者、专业带头人、任课教师的参与,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是管理者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实践经验的提升,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养成。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目前已有的教学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式课程教学。课程创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围绕“启发式微场景”教学展开,把知识点或技能点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分散到各个岗位的任务中,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多项技能的训练。第二,通过创业策划挑战赛、第二课堂等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创业大赛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成就感,不断面对挫折,不断受到激励,从而激发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机。第三,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社會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行动能力。第四,为凸显专业特色,建设“创业案例教学智慧库”。以专业为例,在“案例教学智慧库”中构建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库、以分析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库、以模拟企业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的模型库、以调用各种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数据库。在遵循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生的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与开发为专业服务的案例,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作风,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学院教学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学生为本、企业为出发点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及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更好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某一领域的创新创业技能,最终形成正确的创业态度、创业素养和创业行动能力。
  3 创新创业教育跟踪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跟踪评价管理是对创新创业机制的有效保障,而科学的管理要由科学的评价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应有全面的考核与记录,并且每一次记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科学的设计是完善创新创业跟踪评价管理的关键。
  目前,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成绩的评价主体为企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双方;第二,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完成情况评定,以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日志等为依据;第三,创新创业项目的主要实施者和指导者。据调查显示,严格的企业管理、标准的岗位职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意识。同时,艰辛的劳动学生的意志得以磨练,不断出现的工作难题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创新创业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全面的职业素质,而且其创新精神、综合能力也逐步形成,就业创业实力明显增强。
  在完善创新创业跟踪评价管理过程中,应秉承全面化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多个维度:创新创业态度,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助精神,遵守纪律,技能达标情况等。这样多角度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既减少学生违纪现象,也能促进其创新创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在学生周志设计上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际,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进度分析,来判断学生创新创业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三方沟通,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供改进指导。学生进入创新创业阶段后,在学生的职业品行上也建立严格的评分制度,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创业跟踪评价管理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需要出发,重点是改变学生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而应让其积极参与进来。评价过程中,除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教育性管理,要体现教与学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增强人性化管理,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观念,来应对学生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应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意识到激励机制会对学生管理产生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最终使创新创业的教育管理更加规范、评价更加科学。
  创新创业3D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最终就是要将人才输出者的校方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无缝对接。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发展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即培养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将人才的专业需求、能力结构、素质要求等信息导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为企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因此,通过这种3D模式的构建,既能共享资源,又能保证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l]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
  [3]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4]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