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采茶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赣南客家采茶戏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当地方言戏剧的代表,逐渐在采茶灯和采茶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三十年来,赣南采茶戏的研究、剧本创作和表演都取赣南采茶戏蕴含着江西传统文化艺术的固有特质,反映了江西多元的民俗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经历了300余年的风雨洗礼后,今天依然活跃于市区乡间、盛行于赣南这块红土地上,这背后所蕴涵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我们去细心研究的,也是21世纪的青年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音乐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采茶戏;赣南;起源;音乐特色
饮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风,江西人好饮茶也植茶。明代之后,在江西南部茶区的茶农在种植茶树、采茶、制茶等劳动过程中,并逐渐提炼和创建为一种茶的艺术形式。在明末时期、赣南首先诞生了采茶戏,作为一种新兴戏曲艺术,采茶三角戏很快便传遍全省各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种新兴的艺术戏曲便是“赣南采茶戏”。采茶歌的内容基本是以常喝茶为主。原本是围绕古代茶区人民创造劳动歌曲的内容写歌,它的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动听。而赣南采茶戏便是如此。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最开始是由演员唱和跳一起来表演的“采茶灯”,是由一个丑角和旦角来表演地方民间小调。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美德有许多种,采茶也是其中的一种,人们喜欢喝茶因此也喜欢在一些适合种植的地方种植茶树。淳朴的江西人喜欢喝茶当然也爱种植茶树,在种植茶树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打发摘取茶叶时的枯燥,在采茶、制茶和种茶,创编了一些有关茶的口头传唱的小曲小戏,一般是在悠闲娱乐时演唱,取名“赣南采茶戏”,按照当地老艺人的传统说法,采茶戏出于安远县九龙山。在“安远的九龙茶歌”的基础之上,渐渐地将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提取和吸收,使之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赣南采茶戏。江西是采茶戏的发源地也是各地采茶戏发展的源头,江西人们喜欢种植茶树,有的茶农的茶园都是家族产业,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同时、茶在赣南还有另一种意义,被人称之为崇高道德的象徽、婚姻的象征。当有请男女婚配订亲时,大家都会用来作为聘礼、做为定聘。
采茶戏是由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演变而来。在明清时代形成的地方戏曲中,采茶戏和三脚班是一个剧中的两种名称。从其源流上说,采茶戏则先有采茶歌舞,然后因其增加各种人物和不同故事的表演,构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小曲,名曰“采茶戏”。这种采茶戏最初阶段仅限三个脚色出场表演,所以又名“三脚班”。现在将他们合并在一起,简称为“采茶三脚班”。从采茶歌到采茶三脚班产生,这中间还要有采茶灯为其过渡阶段。因为只有出现一种歌曲相结合的采茶灯,这种民间小调才可能成为戏曲的唱腔。
在江西南部流行的民间灯彩中,以茶哥外出去卖茶和妇女们上山去采摘茶叶为内容的这一类采茶灯,这样的艺术形式、形态和起源在早期就已存在。而且就像花鼓灯一样,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形式。采茶灯在江西省南部就有六七种,最有名的、也是最早的便是《姐妹摘茶》接着演的《送哥卖茶》、其他的剧种还包括些《双采茶》、《贩茶》、《小摘茶》、《十二姐妹采茶》和《送茶》。在这些传统戏曲中只有《十二姐妹采茶》的是原始乐队演奏,其它演奏的都是四旦两丑、两旦一丑或四旦一丑来表演。每年的正月元宵都要上演一番这种采茶灯。几乎整个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民都非常喜爱这种采茶灯。从明朝开始算起迄今为止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
我国盛产茶叶,每年春季是茶区劳动人民喜摘春茶的旺季。为了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鼓舞劳动人民的热情,妇女们一边摘彩茶一边唱山歌,以此来表达丰收的景象。最早的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首只有四句句唱词,这一类型的小曲生动活泼、深的群众的喜爱。再后来发展成“采茶歌联唱”,又叫“十二月采茶歌”。民间舞蹈和元宵灯彩相结合,成为了“采茶灯”。采茶灯和九龙才茶山有密切的关系。据采茶戏老艺人传说:在很久以前九龙山来了对卖唱的父女。每年春茶下山、庆丰收,客商要举行茶歌会,父女俩想编一套采茶歌舞在茶歌会上表演,于是编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采茶歌,取名《九龙茶灯》。它的主调是(黄梅调、看茶调、摘茶调和报名调)等。而赣南采茶戏的形成是由两个旦角和一个丑角的表演组成的,讲述的是在谷雨时节,几个要好的姐妹一起上山采茶叶,同唱《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又从十二月唱到一月,描述一年四季的景象。旁边一个采茶的儿童手拿蒲扇穿插在表演当中,因此得名《姐妹摘茶》。灯独创的表演节目。在这之后,赣南又编出一个《送歌卖茶》与其相衔接,是一组以表演摘茶和卖茶为内容的采茶灯。再后来增加开送歌卖茶、茶山、盘茶、炒茶、等细节,这种又名为“茶篮灯”的采茶灯经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出了表演和其他的劳动生活,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但一般都是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表演。称为“三脚班”。采茶戏由九龙茶歌演变到采茶灯戏再到“二小”、“三小”(三角班)到“半班”,经过一路的发展最后改名为赣南采茶戏,是最开始用来表述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发展到现在用来表达生活中的琐事,乐事、和趣事。
赣南采茶戏发展最盛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当时群众在观看采茶时都很开心,因为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布景简单、人物少,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特别方便于在山区流行。因此,赣南采茶出现以后,迅速蔓延到附近的福建、广东、湖南等地方,伴随着客家人一起生活。每逢喜庆吉日,各户家备有陶器碗状的雷钵,将茶叶、花生米、芝麻和盐倒入钵内,用木棒捣展成糊状后,放入锅内加水煮沸,再盛入大容器,任凭客人畅饮,以此招待贵客。
赣南采茶戏音乐调式及戏的唱腔是在安远的九龙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采茶歌在江西流行很广,除赣东、赣南和南昌地区以外,还有吉安、抚州、饶州以及赣北九江、武宁等县。它具有本土气息和独特的特点,唱腔宽广优美,有300多首曲牌。在我国传统的习俗中,为庆祝正月元宵佳节,各地都有名目繁多的民间彩灯纷纷涌向街头,争奇斗艳,场面十分壮观。正是在此影响下,采茶歌才在茶乡变成灯节中的歌舞表演,名曰“采茶灯”或“彩灯”。赣南采茶戏有两大较为主要的剧目,一个是杂套、另一个是灯戏,他们的最早的代表作是《耍香龙》和《姐妹摘茶》。《姐妹摘茶》简称《摘茶》被老艺人成为祖宗戏她最早是小型灯戏(春节闹花灯时演出)由两旦一丑表演,在谷雨季节,大姐,二姐携茶篮上山摘茶,唱《十二月采茶歌》,茶童手摇纸扇穿插其间,插科打诨。后来增加两个茶女,和一个茶娘表演,内容是四个女儿和一个茶娘在谷雨季节上山采茶、唱歌跳舞,随后打字灯“天下太平”嬉戏。《耍香龙》又叫《板凳龙》。是在元宵节给小孩玩灯时所创作的,《板凳龙》也是由两女一男来表演。作为两个原始剧目都属于采茶戏中的灯戏类,即采茶灯。但灯戏只在春节玩灯时表演,特点是伴以吹打锣鼓的灯彩歌曲,唢呐一吹、气氛炽热,而其田野风味,尤为吸引人。继灯彩《板凳龙》之后,赣南采茶戏的艺人们陆续编演出许多生动活泼的小戏表现赣南乡镇风情及农民、手工业者的生产劳动和婚姻爱情,这些统称为“杂套戏”。杂套戏的出现使脱离灯彩的采茶表演正式命名为“三脚班”。采茶灯随着这条路的不断发展,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采茶三脚班就在当地形成了,所以、归根结底,江西赣南乃是我国的民间小戏剧种策源地之一。 赣南采茶戏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更有特色的喜剧色彩。同时,采茶戏的舞蹈基本上也是劳动过程和生活的形态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加工和创作,产生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乐趣和强烈的舞蹈动作。这正反映了赣南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音乐的喜爱。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动作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正行动作主要是农民在田间耕作场面和干农活时的情形,面朝黄土背朝天。花旦行多半为农村的少女在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和在闺中绣花、扑蝶的动作。丑角则是表现一些地主跑腿、欺压百姓、欺善怕恶,丑角的动作和表演都比较夸张,面部表情基本上都很凶恶。
赣南采茶戏有四种音乐形式,它包括灯腔、茶腔、路腔和杂调。其中也包括两种曲牌体,分别是单曲牌反复和多曲牌联缀。“灯腔”是包括马灯、龙灯和狮子灯等等。曲调粗矿、高亢朴实,配合唢呐、锣鼓伴奏,造成浑厚的气氛。“茶腔”是杂套戏的主要声腔,变化多端、节奏明快,结构严谨。“路腔”是表现上路、过桥等等因此得名,路腔曲调生活气息浓厚、字多腔少、朴实健康、曲中衬词居多。“杂调”则源于江南小曲和赣南的船歌、曲艺等;因弦路繁杂而得名。曲调愉快逍遥,多用于二、三人对舞对唱。采茶戏是一种夸张性的歌舞表演形式。它同样具有虚拟性、节奏性和程式性。
采茶舞还有扇子花、矮子不和单水袖,称呼为赣南采茶舞中的“三绝”。首先,“扇子花”,也称舞扇子,源于扇荷叶。人手一把,是旦、正、生、丑表演的必须道具,扇子在戏中使用很广,作为一种象征性,还可把它当作钓竿、武器、量具、勺子等表演。扇花的表演形式也有很多种,有“单扇花”、“双扇花”,动律以“摇”为主。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左右听便,也可原地踏步。最后、单水袖,一般来说,戏曲中的艺术袖子,;两只袖子,或长或短。相传子孙被困于四川峨眉山,森林茂密,幸亏出现一直黄狗在前面带路才得以下山,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因此后代们一直记得这份恩情,于是将左袖延长,模仿狗的姿势,表演时,“像狗尾巴、走路时像蛇,完美的“龙凤”艺术公式相结合。另一只手拿着扇子与另一边对称,又是扇子舞又是矮子步的,看起来是极其有趣。
江西是我国采茶戏的故乡。茶韵浓郁馨香,源远流长,现在江西全省流行着十五种采茶戏,按其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的不同,大体分成赣南、赣北、赣西和赣中五大流派。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地方方言戏的代表,在新中国成立后赣南采茶戏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机会,由于采茶戏的演出对舞台场地要求不高、人员不多,而且形式灵活、容易安排运作,加上内容贴近生活、诙谐幽默、还有以本土方言戏为主的表演形式,它本事就拥有非常稳固的观众市场,在动荡的社会中易于生存和繁衍。
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采茶戏的代表之一,深受江西人民的喜爱,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和国外一些音乐流派传入国内,使得采茶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我作为地地道道的江西人不仅应该更加多了解自己本乡本土的文化,更应该让这些美好的音乐、戏曲和舞蹈让大家所熟知。赣南采茶戏在民间已根深蒂固,有着这样深的根,这样深的情,相信在日后大家定会被赣南采茶戏的魅力所吸引,它定会像金子般发光发亮。
指导老师:甘小云
作者简介:邹智越,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级表演2班
参考文献:
[1] 张嗣介.《赣南客家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曾泽昌,曾庆池.《赣南采茶戏剧艺术概论》.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
[3] 钟俊昆.《客家文化与文学》[M].《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J].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年;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
[4] 李玉英.“江西文化艺术研究从书”序[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5]上饶专区采茶戏剧团.《赣东北采茶戏音乐》[M].江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07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