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建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少了宝贵的东西――“有效”。由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的有效性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个亲昵的动作、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情绪变化,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有效的教学探究活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有效性低。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情境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注意:
  (1)、问题要有趣味性――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2)、问题要有现实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
  (3)、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当堂课的学习内容。
  (4)、问题要有思辩性――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5)、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2、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有效探究活动体现一个“独”字
  所谓探究的独立性,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数学现象或某种数学规律,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全程灌输转化到由活动小组中个别学生讲解,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不但要重视小组长的作用,而且对不善于思考或观察事物、对事物现象变化较迟缓学生的参于与感悟,要对他们的思考“创设”一个独特的环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数学,体现学生探究的独立性。
  (2)、有效探究活动重视一个“导”字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从探究中获得新知。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早,以致使学生丧失了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有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或不应该,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又因教师的指导不够充分,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3、捕捉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信息,合理取舍,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捕捉“疑惑”资源
  新课程教学非常注重互动交流和质疑问难,目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了哪些“原始资源”,还有哪些疑惑可以作为新问题教学的“生长点”,并顺着学生的疑惑延伸下去,通过解疑、释疑来推进教学,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最大程度地反映自己学习的意愿,教师及时地捕捉这种“非预设生成”的见解或疑惑,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有效性也就在探究中得以展现。
  (2)、捕捉“错误”资源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课堂本应是个充满错误而且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真实的课堂正是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出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捕捉 “意外”资源
  新课程的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有时候学生偶然迸发出的独特思路,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但教师若以赏识的态度,巧妙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从而促成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1)、评价要找准落脚点
  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可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表扬,就导致了评价缺乏真情实感。如“很好”“真不错”这种评价虽然是表扬性的,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却帮助不大,因为他们不明白对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则无从获得真正的成就感、惊喜感。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如“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你的数学语言描述是最准确的”等。
  (2)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①准确不能模糊。②生动还要丰富。③严谨不失幽默。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