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宁晋县第一幼儿园 河北 宁晋 05555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到来,更是呼唤着创特性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提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所以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情感、兴趣两个方面。教学时注意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保证。
  (1)以趣引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个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新授前老师问:“小明的爷爷今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几岁?”学生们马上利嘴快舌地答道:“18岁。”接着老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能有孙子吗?”学生们立刻笑着回答:“不可能有孙子。”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几岁呢?此时,矛盾产生了,使学生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答案,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注入情感,营造创新学习的愉悦氛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小学生更为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
  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学习,才能在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自然幽默。如:“谁来做小老师”、“谁来帮助他”等。有时,教师的语言可增添一些幽默感,这样有利于情感的调动。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米和厘米的认识”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教室长8( ),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教室长8厘米。我笑眯眯地对小朋友说:“我们在-个长8厘米的教室里学习,都变成了什么了?”边说边演示,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米和厘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 点拨启发,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创造性思维是组成智力各因素的有效综合。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在主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2.1 动手观察,引导学生归纳类推。一些数学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较抽象难懂,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运用多种感官借助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类推,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分别拿出8恨、9根、10根、11根、1 2根、1 3根、1 4根、15根小棒,要求每4根摆-堆,可以摆几堆?还剩几根?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8÷4=2(堆)……0(根) 12÷4=3(堆)……0(根)
  9÷4=2(堆)……1(根) 13÷4=3(堆)……1(根)
  10÷4=2(堆)……2(根) 14÷4=3(堆)……2(根)
  11÷4=2(堆)……3(根) 15÷4=3(堆)……3(根)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根据上面的一组算式,你们能看出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除数是4,被除数依次大1;余数每隔几个后又重新出现了;余数只出现(0、l、2、3这四个数)。那么,余数会不会出现4呢?(不会,如果还余4,就可以再摆一堆,这样,余数又为0了。)再引导学生类推:当除数是5时,余数可能是几?除数是6、7呢?这样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感知经验,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从观察、比较算式后,各抒己见,形成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个概念。这样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聚合思维的能力。
  2.2 分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在问题过程中,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新知的:
  (1)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①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②教具演示:用三个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就是这三个圆的周长。学生观察得出: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
  (2)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①测量计算:每位学生测量出一个圆片的周长、直径,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②讨论交流:交流测量得到的数据,讨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③媒体演示:展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最后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3)引导并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探求新知的方法;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3. 设计开放式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就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诱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
  3.1 设计一题多问。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一课,老师设计了一道基本题:“商店里有苹果20箱,梨25箱,苹果是梨的百分之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老师又设计了5个问题。即:梨是苹果的百分之几?苹果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梨占水果总数的百分之几?苹果比梨少百分之几?梨比苹果多百分之几?这样一题多问,不仅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3.2 设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解法的训练,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扩展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个数与众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踊跃发言。
  (1)因为2、4、6、10都是双数,而7是单数,所以7是与众不同的;
  (2)因为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所以10是与众不同的;
  (3)因为4、6、7、10都大于3,所以,2是与众不同的;
  (4)4是与众不同的,因为4与左面的2和右面的6都相差2;
  学生们充分地发表着各自的独立见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样,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02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