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感,提升语文的催化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英

  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经过多年的总结,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养成揣摩、积累、锤炼词句的习惯。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要经常加以揣摩,不要轻易放过。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的方式。例如,《孔乙己》里“孔乙己是站者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读的时候就要仔细琢磨,这些是怎样组织起来表达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的。“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受到与“做工的人”相同的待遇,“穿长衫”表明他还是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在“站着喝酒”与“穿长衫”之间用了个连词“而”表示转折关系,“唯一的”说明酒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是这样。这就把整句话都领悟了。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一般的说,语言精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都需要精读,反复揣摩词句的含义和用法,有时甚至需要逐字逐句地揣摩,这对培养语感很有帮助。在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在领会和运用过程中,也能逐渐增强语感;在写作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用一个词,造一句话,都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这也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方面。发现不恰当的词句就加以修改。这样最能锻炼语感,有效地提高对语言敏感性的领悟力。
  其次,要重视朗读。朗读能加深对句子的体会,增强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种作用。不过这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朗读时必须开动脑筋,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理解,宋代大学士苏轼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茅盾先生能背《红楼梦》回目,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巴金先生说自己的写作得益于小时候熟背的220篇《古文观止》。所以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因而,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每个早读时间,还琅琅读书声于课堂。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优秀的篇目及精彩段落,使学生日渐才思敏捷、语感超众。
  第三,思想认识的提高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都有助于增强语感。思想认识提高了,在读和听中,想得深一点,对词语的领悟也快一点。在写和说中,想得深一点,选用的词语也更恰当一点,想得快一点,选用词语也快一点。生活经验丰富了,在读和听中,见识广一点,对词语的懂得也快一点;在写和说中,见识广一点,选用词语也更丰富一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试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领悟力。”因此,培养语感,应当把提高思想认识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作用都考虑进去。
  通过以上分析,语感这种能力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一种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和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转换能力。语感的获得决不像技能的获得,靠练习就能实现,它需要练习,但更需要是知识的充实。知识的获得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语感的获得也就永无止境,古人说写诗“功夫在诗外”,正是指出了语感的这种特点。语文学科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正确掌握语感训练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及至终生受用。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朱作仁语)语感一旦形成,将终生受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发学生的语感,真正发挥它催化剂的作用,才能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