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素芳

  一
  一位高考阅卷教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作者的思维而去。”可见,审题立意的准确程度决定着高考作文的得分等级。
  作文的得分等级分为一等(50~41)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二等(40~31)是符合题意,中心明确;三等(30~21)是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四等(20~0)是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所以,在这里着重谈谈材料作文最困难、最重要的一关:审题立意。
  审题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对材料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包括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正面、反面、同点、异点、倾向等。在明确了这些内容以后,再确定写作角度、意向、内容,以及标题等。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探讨一下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请根据上面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二
  首先,分析文章大意。从猫头鹰和斑鸠对话中,得知猫头鹰因其鸣声多在夜半,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猫头鹰意识到这一点,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其次,把握构思方向,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原材料含意,显然材料中枭和鸠都是正面形象。作为枭的迁徙,是因为乡人皆恶其鸣,枭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是有不足的,而且试图改变这种不足;因乡人皆恶而迁徙,也能看到枭考虑到的并不是任意的放纵自己,而是不能成为众矢之的,要赢得社会的认同并试图改变自我的形象。通过智者鸠的建议,我们知道那是不恰当的。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明确了作文的构思方向。立意角度如下:
  角度A:从猫头鹰的角度。
  分析:根据传统认识,猫头鹰的叫声难听,是它不受欢迎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它的缺点。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启示: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搬迁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参考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治标不如治本。
  角度B:从斑鸠的角度。
  分析:它发现了猫头鹰的缺点后能及时指出,并指明改进的方法,是猫头鹰的良师益友。
  参考立意1:为别人着想(指出缺点及改进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参考立意2:交朋友要交鸠这样能指出自己缺点的真诚朋友。
  角度C:逆向思维。
  分析: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
  类比联想:孟母三迁不就是为了有一个能适应孩子的环境吗?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让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而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应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
  参考立意1:换个环境又何妨?
  参考立意2:自己个性不可丢。
  参考立意3: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
  参考立意4: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
  筛选比较:无论从枭的角度,还是从斑鸠的角度,都涉及到自己与环境两方面,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照顾到两方面,以一方面为主,但不要只提及一方面,而不涉及另一方面。
  三
  由以上的练习可知,正确审读材料,仍是作文的关键。总结具体方法如下:
  1.对材料所承载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包括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同点、异点等,以果索因,以点带面,求同存异。
  2.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在细微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3.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用提炼或概括的方法,提取材料的主旨、概括其大意,使其浓缩为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4.考虑如何联系实际,如个体、社会、中国、外国、环境、道德等,方方面面皆可联想,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充实主题。
  5.审题时要考虑材料的正反两方,它们之间是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或条件关系,切忌丢掉任何一方。把握以上这些,审题立意就迎刃而解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