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观之形 客观之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明富

  (接上期)
  
  五.怎样分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指的是这样的一句话:“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解答本试题,答景物具有什么特征,这不是难题,也不需要什么技巧。但回答描写的作用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应该怎样思考呢?一是要看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二是要看它是否具有象征意味,是否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前一个层面是景物描写的常规作用,后一层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尽管本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
  思维上有了这一层客观的框子,答题就有轨可行。如这个17题就可这样作答:它渲染了宁静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在精神上拜谒两位伟大诗人时的圣洁、美好的心情,把两位诗人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
  【现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精神之树(节选)
  张栓固
  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选自200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一段描写古树的语句突出了古树哪些特征?这样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古树的刚劲挺拔、浑厚沉重,而又充满青春活力。渲染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氛,烘托作者对古树的崇敬之情。同时“树”和“精神”在本文构成一种比喻(象征)的关系,作者借形象化的“树”来表现抽象的“精神”,让“精神”在历史之中被光大的情形得到生动形象的表达。
  六.怎样鉴赏作者在文中所炼之“字”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16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假如我们选择的是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字,你看怎样作答?
  (1)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
  (2)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
  解答这样的试题,也有一定的套路,即这个加点的词或字,本身的词典意义是什么,在具体的语句中陈述谁,支配谁,这些“谁”原本具有什么特点,使用了它之后都获得了什么特点,这样写表达了陈述对象的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等。凡遇此类试题,都用这个程序过一遍,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表述答案。
  如“抛”,本来义是“扔”、“投掷”,这里用来陈述“夕照”,支配“光芒”,而“夕照”、“光芒”都是无形无情之物,这里都有了形,有了情,这样写表达了夕照慷慨大方、惠及人间的品质,含蓄表现了作者对夕阳的赞美之情。再如“挪”,本来义是“挪动”、“慢慢地走”,这里陈述“夕阳”,涉及到“书架”(注意:不是支配“书架”),“夕阳”无法“挪”,用了“挪”,“夕阳”也如“人”一样,有了动作,有了动作中的情感,这样写,表达“夕阳”不忍离开书房的情思,间接表现了作者对“夕阳”的钟情。
  【现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峭壁上的悬空寺(节选)
  居欣如
  看过姿态万千的菩萨塑像和缤纷多彩的壁画,去过龙门、云岗、大足、莫高窟。多少石窟,都是风景独特,姿态各异。而那粘贴在峭壁悬崖上的悬空寺,真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恒山的第一奇观。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在浑源县城南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这里山势陡峻,悬空寺就建在如同刀劈斧削一般的悬崖上。抬头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对峙而立,从低到高,曲折迂回,错落有致。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那殿阁撑住。那大片的赭黄色的岩石,微微向前倾斜,似乎就快塌下来似的。寺庙建到了这里,又造成这个模样,不由人深深感到:奇、险、妙。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上,而悬空寺正建在峭壁凹进去的地方,使得塞外凛冽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而寺院前面的恒山山峰,又恰似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遮挡烈日的作用。
  (选自2006年12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在“而那粘贴在峭壁悬崖上的悬空寺,真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恒山的第一奇观”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粘贴”?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因为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上。这样写,形象地突出悬空寺审形度势、依崖凹凸、凌空而构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悬空寺建筑特点的赞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