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主题图”的有效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最大的亮点是“主题图”的呈现,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新教材;主题图;数学学习
  
  新教材运用主题图可谓是一大创新,若能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我们的课堂将会活起来,动起来。下面浅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 教从“悟”中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因此,作为教师应运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进行合理构思、巧妙设计,学会灵活运用主题图。教师应认真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发掘它内在的实质,将主题图创设的情境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进而激发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
  二、 学从“趣”入手
  (一) 精心导入,巧妙布局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五彩缤纷的主题图的巧妙引入可以完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发现这些场景里充满了奇妙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的欲望,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下)P61“小数点的移动”时,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人物形象——孙悟空来激趣,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长短之间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大小变化规律,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学习研究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活跃的气氛中,又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导入与新课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数学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比较枯燥、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又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有效的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这无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表演游戏、动手操作等形式,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中。
  三、 思想教育不放松
  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相依相存,融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进行育人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数学也不例外。数学主题图的运用则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结合主题图的情境进行积极情感传播的特点。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下)P9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完美动作的照片,回味雅典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创造的辉煌成绩,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无限风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树立积极远大的理想。既让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又使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
  四、 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 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材恰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了许多主题图,为学生探索、发现、研究创设了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时,我让学生联系主题图找找哪些物体中有三角形。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图形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与了解。因此,数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体验未曾感受的独特经历。
  (二) 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时机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在执教数学四(下)“图形的拼组”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发挥小组合作的意识拼四边形,看哪一个组拼的多、拼的好。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践”更好地学好数学。
  五、 把握主题图与整堂课的衔接
  不少教师把主题图仅定位在为情境创设服务,没能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使主题图的功效没能完全发挥。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下)P39“简便运算”时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春游,你们喜欢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这样可以把主题图、生活实际与课后的“做一做”第二题相衔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自主地、饱含兴趣地投入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六、 结语
  总而言之,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新的理念,改进教学,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价值,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