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主问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度把握和对学生学情的深入研究,用一个主问题贯穿全文,整个教学流程脉络清晰而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整篇文章的内涵理解。这个问题,对整堂课而言,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关键词:主问题;语文素养;问题设计
  一、思考
  修订以后,部编人教版教材更注重阅读教学,将课文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在学习中更加注重体现语文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教读主要是教师在教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阅读的方法与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教读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话题指在教读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课堂中,师生共同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结构、篇章、语言、主旨等各方面的语文素养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因此,这些问题或话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或话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二、实践
  1.潜心会晤,深度研读文本
  每一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都需要对文本作深度的研读,对文字进行反复的咀嚼,发现和领悟文本的意义。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最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如此教师设计的问题方能抓住要点,体现学为中心,收获课堂精彩。
  我们一起来看萧山区名师朱兴祥老师在全国第三届“教育艺术杯”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我的母亲》——
  朱老师执教的课堂围绕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
  ①品读4-7段,感受母亲的“教之严”,“爱之慈”。
  ②研读母亲作为“后母”当家的相关文章片段,理解体悟母亲在艰难处境下持家的“苦”与“忍”。
  之所以采用问题型教学法并设计这样的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正是因为朱老师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全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朱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如下:导入,认识自传文体中的“我”——品读:感受母亲的“严”与“慈”——研析:感受“后母”当家的“苦与忍”——悟情:养育之恩,何以回报?
  授课过程中,朱老师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研讨,积极地触发学生生成精彩,并插入了对胡适成就的介绍来凸显胡适在母亲的管束之下取得的成就,表达胡适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后母当家时家里一些主要人物的年龄情况来突出母亲的“苦”和“忍”;以徐志摩、梁实秋的话来佐证胡适母亲对胡适的极大影响;以《先母行述》中的话来表达胡适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和深深感恩。
  这些背景资料,适时地出现在学生学习受阻时,让学生阅读、思考、领悟,帮助学生攻克难关。
  在教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清楚教学内容的定位与教学方法的定向,顺文而教。整堂课不时出现难点,却总是在朱老师的巧妙引导和铺垫中顺利化解,这都得益于对文本的深入的研究领悟。正是课前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晰,教学有的放矢,主攻方向集中,才有了课堂的高效率。
  2.定准目标,探求文章情味
  部编教材,每个单元的目标非常明晰,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有序列地进行推进编排。因此,找准文章定位,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有宽度,有深度。
  笔者所执教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曾经获得杭州市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正是得益于在文本深度研读基础上的目标准确定位。
  教学本文,常规的方法是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加以细细品味,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其语言的艺术。然而作家写出的美文,常常倾注了情感和心血,才使文字充满灵气。反复的阅读品析中,我发现几乎每一句写景的句子中,都包含着作者身后的感情,写景为抒情,文章看似写景,实则处处留情。《老舍自传》中,老舍记录了自己在济南的生活,对济南的一草一木的感情,对济南人民的感情,有代表性的两段话:
  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存着一些生命的痕迹;每一小小的变迁,都引起一些感触;就是一风一雨也仿佛含着无限的情意似的。
  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在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
  由此,我把文章的切入口放在对济南特征的理解上。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是“温晴”還是“慈善”的呢?请依据文中语句来分析。于是,学生沉浸在对具体的文章语言的品味、赏析、交流中。教师适时地点拨“景语”和“情语”的关系: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那是一种就天气而言给人的一种感受,是景语。而慈善是这种天气中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一种内心里流露的真切的体会,是情语。水到渠成插入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感情,让学生深有感触地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最终,一个问题支撑起了课堂的骨架,带动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或者其中的一至两个方面的能力的提升,由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字表层含义到体悟文章思想内涵的螺旋级上升,既有对文章文字的品析、画面的想象、修辞的品味,又让文章的情味得到了深入的挖掘,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
  三、研究学情,关注学生需求
  学生的学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二是学生的学习情感。关注学情,我们要考虑学生读这篇文章时最大的需求即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什么,会是“读不懂”还是“不喜欢”。如果文章一眼就能看懂,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教学的落脚点究竟放在哪里。
  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我们常常会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开来解读,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无趣形成了一种对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寿镜吾先生,以为三味书屋守旧、古板,封建的教育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童心。但是从寿镜吾先生对鲁迅的深刻影响以及鲁迅每年回老家都去看望寿镜吾先生来看,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印象远远不是那么单调乏味的。因此教学时,常把重点放在百草园的自然景观一段。但事实上,仔细揣摩文字,带着孩童的视角,你会发现美女蛇的故事里童稚的心理淋漓尽致,而三味书屋同样趣味盎然,这才是鲁迅怀念三味书屋的真正理由所在。因此,教读本文,只需要提出一个问题:   文章深情而饶有趣味地回忆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些内容?请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谈论,从捕鸟到美女蛇的故事,把何首乌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三味书屋中趁先生不注意偷偷地溜出去玩,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对知识的渴求和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这才是真正对往昔的怀念,作者的精神家园。一个问题,串联整篇文章,课堂前后浑然一体。
  四、把握特色,彰显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部编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双线组合,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来编排。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点来作为教学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天上的街市》浅显易懂,很多孩子在小学里就已经会背诵了。这样的诗歌,怎么教材能既教出诗歌的味道来,又让学生学有所得?
  诗歌位于第五单元,单元目标中,把握想象和联想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素养。因此,我把目标锁定在对想象这种诗歌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上,顺带在比较中了解联想的特征。因此,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为:
  诗人是怎样来想象天上的街市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的想象?
  在解决这一组问题的时候,包含着一串前后相承的问题,诗歌中有哪些瑰丽奇幻的想象,想象天街的美好画面,诗歌的文字里传达了怎样的美丽,诗人为什么要把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成那么美好?在一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在问题链逐渐解决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定然……定然……定然……定能够……定然”这一组想象中又极其肯定词语有了深刻的了解。正是因为现实的黑暗,诗人的内心才有缥缈和深沉的苦闷。但是,在黑暗的现实中,他依然执着地追求理想和光明,持久而热烈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只是一个想象,就让一堂课饱满丰厚,让学生既徜徉在诗歌的美妙里,也慢慢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部编教材中,每个单元有单元要求,七年级上册的重点是学会朗读课文;每一篇教读课文后面,都有一些知识的补白。这些正可以作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袁合鹏.“主问题”阅读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刊),2017(5):128-129.
  [2]陳梦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王洁(1977—),女,浙江杭州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副校长,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