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发展思维激活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教育是弘扬学生个性、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精心取舍、科学导向,以发展的思维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激活语文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发展思维 激活课堂 培养创新
  
  一、打破常规,重新整合,寻找新 “抓手”
  
  语文教学要突出对人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着眼学生发展,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浓缩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鲁迅小说《故乡》,如果按作者的写作思路,从线性角度教,就是通过“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块结构教,通过情节、环境、人物、语言等分析。这两种教法各有其长处,却有共同的弊端,难得激活思维,教师所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找一个新“抓手”。在学生反复阅读基础上围绕“辛苦麻木”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①“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个时期的闰土?②与少年闰土比,中年闰土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出“辛苦麻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少年“小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形象)③中年闰土有没有认识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为什么给儿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儿”搬家时,他为什么单选了香炉和烛台?④“我”对闰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态度? 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辛苦麻木”展开,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题理解,教学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学生有充分的主动性。
  
  二、紧扣中心,应用拓展,扩大教学外延
  
  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课内和课外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的来自课内,70%的来自课外。这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合理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延伸思维。“拓展”要依托文本,精心设计,进行课内转向课外的迁移训练,使学生入得文内,出乎其外。以《寡人之于国也》的拓展应用为例。
  第一、链接旧知,温故知新。先让学生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后提问“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诵读课文,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第二、链接生活,古今比较。讨论思考:“王道乐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拓展?穿越时空隧道,让学生感受孟子经世济民的卓越思想和心忧百姓的高尚情怀,让学生摒弃小我,像孟子一样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造福百姓,造福人类,缔造人类灿烂的政治文明。
  第三、链接经典,厚积薄发。积累《孟子》名言名句。更好地全面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丰富知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拓展不是知识综合,学科融合和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大杂烩”,更不能脱离教学中心,否则“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只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就会背离“发展学生”的宗旨。
  
  三、合作探索,发现创新,培养创造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特别强调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抓牢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好导源引流的作用,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载体,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激发兴趣、鼓励质疑。互动交流、迁移延伸、培养想象力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给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比如讲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就可以围绕 “北京城方方正正的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好不好”展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结果学生会发现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胡同不是帝王将相的北京,不是楼台亭阁的北京,而是平民大众的胡同,是老百姓的朴素的像草根一样的北京。因此这个比喻好,切入到普通百姓的言语结构的深层,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再读这篇《胡同文化》就更有味道了。这是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定位,是对汪曾祺语言风格的发现。其次,要适时评价创新过程。既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又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孔子的启发性教育循循善诱,但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在《侍坐篇》中,他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吾与点同”;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更是对弟子冉有、季路的不作为大加鞭笞,高喝“陈力就列,不能辄止”。因此,针对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要看是否具有合理性、语文性和研究性,做到不游离而又有开拓。
  教无定法。如何运用发展思维激活语文教学方式可谓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发展的理念,围绕主体,有的放矢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这才是“激活”的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8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