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小语大纲》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学会1200个,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下面是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识字的一些浅识。
  1在游戏中让学生识字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孪生聚会”等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
  例如“玩玩字卡”:学生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摆――边摆边读,一人一张,不会的可请教小组同学;读――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齐读自己的字卡,可找出难认字拿在手里或摆在一旁;考――学生互相考认字卡,自己不会的跟人学,别人不会的想法教;收――学生在小鸟声中快速收字卡,边收边读。
  又如“找找朋友”:如在教学“妈”字中,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来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女”字旁、“小马的马”组合成“妈”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妈妈”的“妈”为什么带“女”字旁,有学生说:“如果是单人旁,就成了男的,男人不可以生孩子做妈妈的。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让学生明白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让学生整体地识记汉字,使其在有了三、四百字的汉字积累后,自己发现和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形声字等提高识字效率。另外,还可鼓励学生区别同音字“妈妈”的“妈”和小马的“马”的相同点、不同点。
  2多鼓励,引导学生主识字
  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这样既扩大了认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认的字。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自制“认字乐园”,随时将课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有的老师指导学生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有的老师每周设立“识字交流时间”,一周围绕一个专题(如,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动物、姓氏、文具、玩具、用具、电器、商标、广告、路牌、书籍报刊、影视节目、热门新闻(学校的、社区的、国家的、世界的,像十六大召开,巴以冲突),交流识字成果……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有激励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不断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有令老师、家长吃惊的表现,两年认识1800个字的目标一定会轻松完成。
  3课堂上不断复习,巩固训练
  是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学生认字,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边学,一边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比如,同位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比如,教师自编句子、儿歌、谜语,在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认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4在运用中巩固识字
  不管怎样的练习不可能一劳永逸。从适应的角度来看,用则进废则退,此时学会记住的字词,如果长久不使用,也是会忘的。只有经常运用,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永远的记忆痕迹,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必须加强运用性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巩固生字词。
  学生所学习的生字在语文教学中自然会经常再现,再现时由学生自己认读。在数学教学中有文字出现的地方,如题目要求等,我都让学生自己读,不会的字再教认,力争达到学生自己读题。在其他学科教学中,通过读音乐歌词,或给自己的画加上一两句话等,使学生运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字词,以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不管什么时候,我认为把学生的识字兴趣必须放到首位。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变化识字方式,多鼓励,常巩固,相信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8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