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精神缺失与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敏

  摘要: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精神缺失社会共同信仰弱化
  
  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分析
  
  从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十年中,大学生一直都活跃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在政治上要求民主、平等、进步;在经济上要求独立、自主;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不甘人后。他们不仅倡导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而且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从1949年中国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到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特别是前二十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整个国家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条件最为艰苦的时期。当时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们在经济建设中不怕苦,不怕累,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都在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通宵达旦,上课睡觉、讲话已经是家常便饭,考试作弊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时尚趋之若鹜,对传统唯恐避之不及。虽然这些只是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种种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却是令人心痛的事实:当代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主导,他们正在被社会潮流所主导。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大环境变了,当代大学生必然会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将这些问题完全归结于客观因素。我们知道即使是客观外在条件不允许改变,我们作为有主观意识的人而言,也可以对进入我们主观思想世界的事物进行判断分析,从而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下大学生的表现,给我们以启示: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
  
  二、社会共同信仰的诠释
  
  人们脑海中信仰也许就是宗教信仰,对于宗教的积极作用,俄国宗教哲学家C・谢・弗兰克曾说过:“成千上万的人在整个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为社会斗争(不管是民族间的斗争还是党派间的斗争)不惜献出生命,不惜倾家荡产,为实现某种社会目标或是社会理想,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斗争中。显然,他们认为这一事业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值得为之抛洒热血,为之耗尽家财。但实际上,任何一种社会目标,只有在作为社会生活共同,当然也就是共同本质的实现手段或表现形式时才具有价值及意义。”弗兰克认为宗教哲学中主要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及意义问题即他在书中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及意义问题是整个人类生活本质及意义问题――人类自我意识问题的一部分,并且显然是最本质的部分,它与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人的真正使命有关。”他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显然夸大了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但却对社会共同信仰有借鉴意义。宗教信仰和社会共同信仰虽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两者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形式和效果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对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都通过影响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促使和引导人们产生一种强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
  因此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社会共同信仰是有别于宗教信仰的,人们确立社会共同信仰的目的不同于宗教信仰,社会共同信仰是一种更广阔,更有人文内涵,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日常交往,长期沉积下来的价值体系,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习俗,它确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部分特殊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不是为了控制和抑制人们的思想,而是为了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思想热情,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探索。
  
  三、社会共同信仰弱化导致大学生精神缺失
  
  有人认为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甚至认为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后信仰时代”或“无信仰时代”。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共同价值信仰之所以是必要的,其最基本的理由在于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纯粹的精神寄托,它往往与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源泉。然而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现象不仅仅是在全社会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在大学生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孕育的群体中的弱化也已日趋严重。他们在评判时往往不按社会共同标准去评判,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发生了异化。因而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是以一种非正常化的形态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的价值体系逐渐开始分化,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不稳定化的特征。传统价值体系中对真、善、美的诠释在现实生活中被歪曲,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世俗化的标准去衡量、去舍取。其次,社会共同信仰不被大学生们认可,而他们又没有明确的信念、信仰。因而这种状况就导致了他们一方面对主流文化所认可的社会共同信仰有疑虑,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的不成熟,他们又不可能树立一种健康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这就使得他们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导向而出现的精神颓废,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的精神状态。他们所谓的奋斗,也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四、塑造社会共同信仰的途径
  
  信仰是一个人的高层次的需要,那么社会共同信仰则是一个社会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那么我们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整体缺失状况,只有先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强化方面作好工作,有一个总的思想信仰引导,才能重新促使大学生对公共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道德精神等的真义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因而重新塑造社会共同信仰,改善大学生的精神缺失状况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首先,在思想上,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走共产主义道路武装起来,以形成一种凝聚民族的核心。在现阶段,我们民族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加强大学生一般社会共同信仰的重塑,坚定他们对真、善、美的坚定和追求。我认为应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一系列的以纠正大学生错误思想,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传统价值体系中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重新坚持真的、善的、美的真谛。
  最后,改革大学教育模式重视大学生精神世界教育。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往往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很少涉及到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开设较少,课时偏少,大量充斥课堂的是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同时,大学整个课时数过多,这样就使得学生们无暇涉猎人文科学,也使大学生无时间独立思索和追问人类历史文明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真正重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改革大学教育,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压缩科学世界教育的“空间”让位于精神世界的教育。从课程设置看,改变以专业课为主的方式,多进行通识教育。并且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精神世界的熏陶和教育。其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还学生学习自由的权利。学习自由是大学生精神世界教育的关键,无“学习自由”只能奢谈精神世界的教育。但是学生学习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的不闻不问的完全自由,完全自由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涣散。因此,要在正确的引导下,落实学生学习的自由。
  
  参考文献:
  [1]C・谢・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一版.
  [2]王明辉.何谓社会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3]骆郁廷.精神动力的层次及其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