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朝华

  摘要: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解决大学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了社会舆论的热点和高校及相关部门工作的焦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对学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何引导广大家长完善教育方式,建立完备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体制”,从而使每个孩子都能进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关注。
  关键词:家庭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社会竞争激烈,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显。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结合求职者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求职者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协助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获得事业的成功。否则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漫无目的,“随大流”、“跟风”、“追热门”,必将浪费生命,一事无成。
  有位学生屡次求职失败,很伤心,找到笔者要求咨询。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她的问题所在。首先,在个人装扮上比较另类,而她的理想职业是公司秘书或文员。其次,说话的语气方式太过生硬。最重要的是,笔者在谈话中发现,她考虑问题几乎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无视他人的反应或感受。当晚近12点,笔者接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电话,自称是该同学的家长,希望我能帮助他的女儿顺利就业。该家长说话的语气方式和他的女儿如出一辙,非常生硬,同时打电话的时间也选择得比较尴尬。放下电话,笔者有些哭笑不得,也可以理解该同学思考问题的立场、说话的语气等为什么欠妥。
  就个体差异而言,每位同学的家庭教育不同,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选择、面试的应激性反应、对未来薪金的期待值及就业后的流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毫无疑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每个孩子的家庭是造就其素质以至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观点非常明确:“家庭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根据美国学者鲍姆林德(D.Baumrind,1969)的研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放任型(permissive styl)。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科比和马丁(E.E.Maccoby&J.A.Martin,1983)又将放任型进一步分为溺爱型(indulgent style)和忽视型(neglectful style)。这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和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因为权威和专制两词词义含混,近来多用民主型代替权威型。
  四种父母教育的具体特征如下:
  1.民主型父母
  他们对孩子是高度关怀和中等程度的行为控制,对孩子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并能严格执行,同时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要求和能力相一致。他们既高度重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管理,坚持自己的正确原则,又重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能听取与接受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采用耐心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自立、勤奋等品质。孩子面临困难时,父母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能利用说理、解释去促进服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不绝对化,行使自己的权利但不强制,自己错了可以公开承认。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使孩子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用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强,即便到了青年期,独立性发展了,在择业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仍然能考虑父母的忠告,并在各个方面按照正确的规则要求自己。并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相理解能够不断增长,心理上不存在隔阂,双方犹如朋友一样,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可以坦诚布公地交流沟通。
  2.专制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低度的关怀和高度的控制,特别看重孩子的服从性。他们对孩子缺少慈爱、温暖和同情,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或私有财产,常用粗暴的态度,如命令、苛求、禁止、威胁等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迫使孩子服从,很少采用温和的劝说和表扬。他们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容商量和质疑,经常干涉孩子的行动,随意向孩子施加各种严厉的惩罚。
  专制型家庭的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十分疏远。感到自己在家中毫无地位,家庭毫无温暖,自己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是无理的,内心对父母不服,很少与父母交流思想,更谈不到讲心理话。专制型的父母和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一致性水平最低。
  3.溺爱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以一种接受、和蔼甚至有些顺从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较少对孩子提出要求, 孩子具有高度的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分迁就庇护。这类父母爱子心切, 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无限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欲望。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 一味迁就, 从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他们几乎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总拿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别人孩子的短处比,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的缺点,对孩子偏袒护短, 娇惯纵容。二是过分保护。有的父母总把孩子看成幼小无知、需要处处照顾的弱小生命, 生怕孩子遭到不幸, 总怕有害于孩子, 对孩子的身体及生活照顾得太过分, 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学习、游戏、社会交往等方面设置了过多的清规戒律。
  4.忽视型父母
  这类父母总是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或没有什么要求。尽可能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甚至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他们对子女的活动和去向知道得很少, 对子女在学校或与朋友一起时的经历也不感兴趣,很少与子女谈心,做决策时很少考虑子女的意见。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需求,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奖罚往往凭自己的兴致或情绪,随心所欲。对孩子的表现不重视,视若无睹,甚至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撒谎、逃学、作弊、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或纵容。
  忽视型父母其实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而不是按照有利于子女发展的信念来抚养孩子, 他们主要围绕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建设家庭。这类父母与子女在认识、情感和行为协调上都比较缺乏。青年与父母的关系只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 缺乏心理上的交往, 他们难得接受到来自家长的责怪或鼓励, 对家长的榜样也没有兴趣, 激不起心灵上的激动与不安, 心里有话也不愿在家中讲。至于必要的理解、尊重、独立自主性的满足、榜样的信息等,则要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教养的态度与孩子性格之间的关系后指出, 对于一个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特征, 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方面, 家长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结果见下表。
  
  表一资料来源:[日本]掘内敏 著 谢艾群 译:《儿童心理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在笔者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以上四种类型的家庭都有所接触,也深感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影响之重要。

  民主型父母笔者曾亲自感受过。那时笔者还在读大学,一任课教授要举家迁往外地,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他家送行。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他太太是公务员,14岁的儿子小曾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小曾一定会和父母同去。可老师的话让我们诧异:“不,我们夫妻走,小曾留下。”“那小曾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不,他自己照顾自己,平时在附中读书,周末还要去乐队排练。因为他不肯离开他乐队的伙伴,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我们面面相觑,而坐在墙角端着吉他的小曾在朝我们微微笑。“小曾,弹首你自己创作的曲子给哥哥姐姐们听。”悠扬的歌声响起,歌词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老师家那种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真让我们所有的人感叹不已。现在,小曾真的成了一位专业歌手。小曾说:“我喜欢我的职业,我很快乐。”用业内人士的术语来说,他和他的家人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规划。
  当然,民主型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只是一种教育方法的体现。只要有这种教育认识的人都可以做到!
  专制型父母笔者在工作中也曾接触过。男生小吴,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擅长与他人沟通。曾在一家大型房产中介机构实习,业绩不错,单位对其工作能力较为肯定。可实习期满,小吴却辞去工作,和我商量要一心一意准备专升本考试,或去读全日制网络、成教本科。我很惊异,他沮丧地说:“没办法,我妈妈一定要我继续读书。否则她就不认我这个儿子。”后来,我和她母亲交谈后,明显感觉她的母亲太强势,“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所有小孩都是读书出人头地,小吴当然要接着读书,去卖房子像什么样子,我和他爸爸怎么有脸和别人说。他只能读书,要不然就别做我儿子。”我接着说:“那读书不还是为了工作就业吗?说不定过几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那不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那也要找个像样点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我宁可一辈子养着他,让他读书。”面对这样的母亲,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溺爱型的父母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在进行职业咨询中,笔者给予一些专科学历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建议他们与其和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外贸公司文员、秘书等职位,还不如去五星酒店、宾馆、旅行社等服务型行业从基层做起,反而可能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孩子听了表示可以接受,但要再回去和父母商量。很快就有家长打电话过来:“老师,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你怎么能叫他去伺候人。我在家什么都舍不得让他干,你倒好,还让他端盘子、刷马桶。要真是这样,我养他一辈子也舍不得让他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活。”
  所以说,如何改变溺爱型父母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正如上海媒体所报导的家长清晨替孩子在公交车站排队,只为了孩子早上上班能多睡十分钟。面对记者,家长还振振有词:“小囡上班太辛苦,我们能帮孩子就帮一把。”在这种过度关爱下,孩子在就业过程中一旦有压力、受挫折,就可能轻易提出辞职,放弃原有的努力和规划。
  忽视型父母的教育过程中,就笔者实践工作接触个案而言,孩子个性一般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很有规划意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能有清醒认识;要么自暴自弃,生活学习毫无目标。如女生小文,成绩优异,所有给她上过课的老师对她的学习刻苦精神和很强的领悟能力都表示赞赏。小文平时为人谦和,衣着朴素大方,我一直以为她一定生活在一个知书达礼的家庭。很偶然的机会,我才从她好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她真实生活的环境:母亲下岗后没有固定工作收入,父亲就像我们在香港电影中看到的那样,是个大龄的“古惑仔”,吃喝嫖赌无所不沾,甚至常有人找上门来,在门口用油漆乱涂,拿着刀子逼她和母亲还赌债,她自己已经不记得搬过多少次家了。以后每次我看到她,都有一种心疼的感觉,我很难想象在那种环境下她怎么还可以坚持学习,而且成绩还那么好。在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就业中,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业。我很为她可惜,她很坦然:“吃了妈妈这么多年闲饭,该早点让妈妈歇歇了。”后来我才知道,在大专3年学习中她已经考完了自考本科并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她非常顺利,凭借一口流利的英文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为了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对上海商学院在读的1521名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
  
  表二父母和孩子对最终学历的期待
  由表二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最终学历的期待是很高的,并且在本科这层次开始就要高于子女本身的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专科生和本科生毕业前面临就业升学时,有相当部分选择升学的孩子是来源于父母的期待。
  
  表三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三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职业名声、职业收入、舒适安全、施展才能、符合兴趣、国家需要、社会贡献。
  
  表四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
  由表四可以看出,孩子自身对职业选择的期待因素的顺序是符合兴趣、施展才能、职业收入、国家需要、舒适安全、职业名声、社会贡献。
  表二和表三显示的不同数据,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父母和子女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异,孩子的最终职业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同时,上海地区的父母由于某些原因对职业的名声特别关注,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才能。
  综合以上各情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固然赋予多方面的影响,可家长本身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完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我们不妨借鉴著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这三者构成的整体系统中,学校是其中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教育专家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编写家长教育系列教材。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如优生学、营养学、人才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德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等,为了使家长们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研究并开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二、大学应该建立家长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对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家长和对孩子过分溺爱的父母,要转变他们“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而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从事科学技术职业的家长,应该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均是人才,即平时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既使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适应不良。
  三、大学成立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四、提倡大学生和家长进行各种沟通,在沟通中进行“双向教育”。所谓“双向教育”,是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新观念。简单地说,“双向教育”有两层含义: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子女;同时,子女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帮助家长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对家长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的家教内容、形式和态度作出反应。就是说,家长和子女可以互相教育,互相促进。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有了相当的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进了大学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大学的校园通常设在大中城市,大学生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随时都可将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传输给家长,对家长的人格完善和家庭教育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顺利进行,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W・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2]家庭教育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肖光畔编著.中国教育问题调查――问题父母.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
  [4]沃建中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父母篇.科学出版社,2003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0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