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迁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文叶

  摘要: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的英语学习时间,在此期间,他们的思考和学习策略仍然持续着高中时的模式,语法是学习的中心,考试重于交际运用。其次,学习环境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因此在运用语言,尤其是口头自我表达上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文化迁移
  
  Lado 曾经在《跨文化语言学》(1957)一书中论述道:“学习者都有把母语语言和文化直接迁移到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倾向,这在学习者试图用目标语或目标文化时产生,当然也会在试图抓住和理解目标语言与文化时被母语者接受。”这也可表明,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会最大限度地依赖于母语,这种依赖最明显的表现是语言的反映,但是深层次的却是对于母语文化的依赖。这就是常常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语言迁移,包括正面迁移和负面迁移。“迁移”这一术语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Odlin (1989:27)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其影响来源于目的语和其他在先前获得的(也许是不完美的)任何语言之间的相似和不同。而“迁移”一词最初来源于教育心理学。朱贤智(1989:484)指出它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涉及汉英两种语言语码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的层面,而且体现在非语言层面,尤其是文化层面。因此,汉民族文化中的一些语言规则和文化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迁移”到目标语的表达中。
  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套用了本族语的文化习惯,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文化迁移(culture transfer)现象。这包括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 structure transfer)(戴炜栋、张红玲,2000)。这是由母语结构及内涵造成了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而深层迁移由多重因素决定,包括母语国家和目标语国家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价值观。
  表层文化迁移是由母语和目标语不同的语码结构和内涵引起的。这有很多的实例,一位中国学生在向美国人问路的时候说:“Sorry,can you tell me...?”他错把汉语的“对不起”译成了“sorry”而不是打扰别人时的“Excuse me.”,这里他忽略了语码使用的场合和环境。同样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表达某个人年龄小的时候用“small”而不是“young”。这种错误是明显的,可以被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交际话语的练习加以改正。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中国人向对方问候的时候,他们总是使用这样的句子:“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但这样的问句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关于他们个人的事情,在交际性的会谈中是比较禁忌的问话。中国人的问候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是对他们隐私的冒犯。同样的,另外一种问候“Have you eaten?”是一种让英美国家的人很困惑的话语,因为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问句而不是问候。
  在表达赞扬的内容、方式和对赞扬的回应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差异巨大,中国传统的对赞扬的回应常常会引起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英美国家的人们通常会习惯性地接受对方的称赞,并常常表达认同。而中国传统的“哪里哪里”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是谦虚而是否定,从而使对方感到尴尬。
  汉语的含蓄与英语的直率也常常引起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在表达拒绝的时候会非常含蓄地说“OK.I will consider it.” 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是表达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会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而不是拒绝。
  传统的价值观是文化的中心(胡文仲,1992)。传统的中国价值观是“天人合一”,中国人坚持对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遵从和膜拜。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而英美文化则强调天人相分(dividedness),人与自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两者对立,这种价值观就形成了英美文化重分析逻辑的思维模式。因此,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于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前者是相对于集体主义的贬义词,而后者是个人进取、独立、创造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教学法上的问题,Coder提出了Error analysis。 以Coder的观点来看,错误不仅仅是一些要被订正的东西,更是为了解学习者对于外语知识状态提供了一扇窗户(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1967)。在本文中Coder 也指出mistake 与 error不同,mistake是出于口误引起的,说话者能够意识到并改正。而那些会重复出现不被说话者意识到的是error。由于这种表层文化迁移引起的交际错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被称为interlanguage 的中介语。把interlanguage 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思维能力及过程,更好地指导学习者将来的学习。
  获知目标语文化,尤其是他们内在的价值观及文化价直观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对方的行为及学习者本身的行为。母语及目标语文化知识学习是有效、成功交流的基础。这就要求这方面的学习在制定教学大纲及英语输出的环境中加以增强。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Co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IRAL,5,161-170,1967.
  [3]Ellis,Rod.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4]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
  [5]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
  [6]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7]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08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