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琴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知识。这种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的教学方法,必定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自主探究,提升探究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看、听、读、写、做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猜想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数学猜测是一种根据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联想和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很好地运用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学生就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就能锻炼数学思维。
  2.自学
  课本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其作用很重要。而在现实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视它的特有的作用,用自己的讲解学生的回答来替代了课本书本的功能,充当了灌输知识的角色。所以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和书本的位置。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明确自学课本的目标,围绕课本自行自学。这样学生肯定会碰上不理解与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参与提问,就会从书中得到解决启发;甚至会针对书本的编排提出评价,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3.操作
  对于学生来说“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为深化思维作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操作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但在操作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而且领悟到了学习必须要动脑、动手、动口。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的实效。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一般来说,有些数学问题让儿童独立探索有一定的困难,须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助、取长补短,完成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先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由于没有规定摆成什么样的图形,因而学生摆成了各种平面图形。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摆成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边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的探究过程。最后达成共识,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探究的实效性。
  (四)实践运用,延伸探究的渠道。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1.开展数学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会更好理解和运用,所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更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五)情感体验,树立探究的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给与评价,使师生情感相通,心灵相碰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来面对每一位学生。在时间上,要进行全程的评价,在学生的闪光处给予适时的评价;在内容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对于学生探究过程中错误,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在形式上,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三、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成效
  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改变了过去学习的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方式完成的,因此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大胆猜想,敢于大胆尝试,敢于动手操作,使一次次的“再创造”得到展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而艰苦的探索过程,这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障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觉、坚定、恒心、自制等意志品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8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