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语文课堂的学生对话及有效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书信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在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实现学生间对话的有效方式。学生在相互对话和交往中,获得丰富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对话 实施
  
  我国的语文教学历来以读为主,语文课中阅读所占的比重较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新理念,指出了应“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传统的阅读教学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师生的纵向交流甚少;学生间互相对话、互相探究、互相影响过程中的教育因素未受到关注,生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微乎其微,作为阅读的主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很难实现。
  一、语文课堂应注重学生间对话
  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情感特征、智能构成及兴趣爱好不同,对一篇文章的感受也不同,学生获得独特感悟之后,就希望与同学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文化视野、人生阅历等方面差别一般不会太大,对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认识会达成共识,但差异是不可避免存在的。对话就为学生之间理解的共识和差异提供了交流机会。学生间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是重新构建意义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在对话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原有知识被激活,被重新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思维碰撞、心灵交流中,生成文本的意义,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二、语文课堂应促成学生间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对话应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互动。它可以呈现多种形态,如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协作等。这些都需要在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中进行。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宽松、融洽、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气氛,是一种轻松、活跃、愉快的气氛,是一种师生都很投入、专注于学习的气氛。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极大地感染学生,开动脑筋,进入积极的学习思考状态,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充满情趣和乐趣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让学生在“知识生命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感知、实践、体验、分析、思考、理解和感悟。在民主、平等、公正、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提供主体思考的广阔空间,使师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创设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在课堂上,师生讨论的主题通常由教师启动,向学生辐射扩散,而后师生展开讨论,共同深入探究。在平等的对话中,话语权重归学生,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其中,个性化的解读得以尊重,亲和需要得到满足,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和对自己的无私的爱,自然产生明显的向师性,以高昂的激情投入到阅读教学中,主动参与对话,发挥主体性作用。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探讨中,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创造性思维被引发,学生可以大胆说出自己心底真实的感受,使个性化得以张扬,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时,对其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诗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放飞学生的思维:琵琶女为何“欲语迟”?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得出了多种答案:(1)她可能沉浸在深深的伤感中,不想以自己的不幸身世博取别人廉价的同情,说明琵琶女是坚强的。(2)她在犹豫是否应该和陌生人说话。(3)她很难回答这一问题。她是商人的妻子,可是有名无实,“商人重利轻别离”,常常是聚少离多;(4)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一问题可能触动了她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一些思考。学生们都能结合自己的体验,从不同角度畅所欲言,在探究中挖掘出文本的独特内涵。
  三、语文课堂学生对话的有效方式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实现学生间对话的有效方式。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依据话题的性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程度等组成学习小组和小组交流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对话中,不仅想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往往为了说服同伴伴随着想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等与同学交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习语文的智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好奇心在相互的探讨和交流中被激发,促使他们不断地向自己、向他人询问“为什么”,教师就能因势利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探究,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认同诗歌描绘的画面是:远山近水,绿树炊烟,花香鸟语。有一位同学却提出不同的看法:农村生活未必那么美好,贫穷、落后才应该是农村生活的写照。这样就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一千年前的陶渊明为什么喜欢并不怎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对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争论,持相同观点的同学都聚在一起查找资料,引经据典准备辩驳,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文本的不同理解展开交流、辩论,促进了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
  四、语文课堂学生对话的意义
  不同的理解使得每个学生都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将促成学生的内部知识的重新建构。通过对话,学生的不同观点就有一个比较的平台,就能获得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机会,自然就能发现不足,促进自己的发展。学生之间的交往少有心理上的距离,能够互相指出彼此的见解中的疑点,努力追求论点的精细化,甚至力求纠正对方的见解。这样对话的方向和进程就不断被激活和调整,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向更深处,学生的思维就不断被拓展。
  在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对话和交往中,每个学生说话的时间相对增多,那些性格内向,平时说话比较少的,成绩较差的同学,也会在互动对话中显得比较自由、轻松。成绩较好的优生,往往充当了小组学习中小老师的角色,成为班级和小组的学习核心和骨干。他们一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在团体中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通过完成任务、帮助他人或提携后生等方式不断为团体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总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情感、阅历、知识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和外显方式也独具特色。因此,必须调动学生各具特色的阅读体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融合,实现心灵的对话与碰撞,完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9077.htm